(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本刊記者/方玄昌
土壤、大氣、水等環境受到污染,最終檢驗其危害的是兩個指標:它是否影響了人體健康;它是否破壞了生態。
絕大多數種類的污染物,都可以被各種植物吸收,然后進一步進入人體。因此可以說,一個區域土壤中如果存在某一種污染物,它總是可能通過各種生物途徑進入人體。但不同種類的植物,對不同種類的污染物的吸收量卻不相同,比如生菜、蘑菇里面容易富集鎘;而不同種類的蔬菜吸收砷的程度差別也很大。
因此,科學家現在正在做一些研究,希望根據不同植物對不同污染物的吸收狀況,針對每一塊特定特征的土地種植特定種類的農作物,以避開對土壤中主要污染物的吸收;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一些特殊植物對某一種污染物的超強吸收能力,特意種植這種植物來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從而起到凈化土壤的目的。利用蜈蚣草去除土壤中的砷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在中國,水果里面的銅污染情況比較普遍,這是因為波爾多液(硫酸銅溶液)的廣泛使用所致。
各種污染物進入植物、動物體內后在形態上會發生一些變化,其毒性也會相應被改變。汞在進入動物體內后會變成甲基汞,毒性驟然增大,因此人吃了含有微量汞元素的魚就可能嚴重中毒(日本的水俁病就是由于這種原因引起)。
重金屬在動物體內和人體內都有富集效應——即吸收進入體內后很難自然排出。比如體內如果有過量的鉛,在不繼續接受鉛污染的條件下,骨骼內的鉛要經過20年才能排除一半。而人體內鎘的生物半衰期也有20~40年。
因此,即使人們吃的食物里面重金屬含量沒有高到讓人急性中毒的濃度,如果長久接觸或者食用某一種重金屬,體內濃度還是會越來越高。當積累到一定濃度,就表現出慢性中毒癥狀。因此,重金屬中毒損害機體器官往往是終身、不可逆的。而相比之下,有機污染物大多不容易富集。
化肥污染的主要問題是產生亞硝酸鹽。這是一類致癌物質。
可以說,無論我們周圍環境(包括土壤、水和大氣)是否受到了污染,人體都會不可避免地和各種污染物接觸。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這些污染物盡管也包含劇毒物質,但對身體不會造成影響。比如一般情況下,土壤、水、空氣、植物和人體都含有微量的砷(包括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當環境中的砷化合物不超過人體負荷時,就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但如果人體對含砷化合物的攝入量超過排泄量,如飲用水含砷量較高,長期飲用,則會引起慢性中毒。(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感謝中科院地理資源所陳同斌研究員和武警總醫院紀小龍教授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