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港府公布最新的失業率,一如意料地進一步下降。下降的幅度達到百分之零點三,是近期較大的跌幅,創下39個月的新低,顯示香港的就業情況正持續改善。無論如何,這是值得可喜的現象,再加上近期經濟環境改善的氣氛,或多或少令人感到雀躍鼓舞。
不過,在感到鼓舞之余,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同時看到目前的就業情況仍然有很多隱憂,不能掉以輕心。舉例說,在目前的就業人數攀升的樂觀數字中,隱藏著一個極不平衡的狀況,就是職位空缺分布不均。政府的資料也顯示,近期專業界、高教育水平、高技術人士的失業率已大幅改善,跌至百分之二點五;按國際一般的標準,這已是接近全民就業的水平。能夠達此目標,已是很不錯的了。
但在另一邊廂,低教育水平、低技術和非專業的人士中,失業率則仍然偏高,達百分之七點五,其中又以中年人士為大多數。這些人士本應是社會的主要生產力之一,但如今卻成為閑置勞動力,甚至變成依賴綜援的人士。長期而言,是令人十分擔憂的現象。
可以說,這些中年低技術失業人士正是香港經濟轉型的犧牲品,也是過去人力資源錯配的受害者,在情在理,政府都應把他們作為重點協助的對象。據報道,港府有意通過市區重建計劃和發展旅游業來為這些人士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例如售貨員、地盤工人、搬運工人、清潔工人等職位。短期而言,估計也可以解決部分問題,因為香港也需要增加一些基本設施,以迎接更多外來游客。但長期而言,這類低層次的工作機會很快也會飽和,而且新建的項目不可能維持長做長有的狀態,所以必須想出其它方法。
在著力解決中年低技術失業人士問題的同時,我們還擔心“隔代貧窮”的問題;如果教育和青年就業情況沒有改善,將繼續制造新一代低技術、低教育水平失業人士,形成新的草根階層,這些年輕的低技術工人早晚也會成為新的社會包袱。
面對這種情況,港府適宜重整資源,從長計議,從具體對象入手。舉例說,港府聘請大批國際知名的經濟顧問,其中不乏國際有影響力的財團;此外,港府又成立了扶貧委員會、促進就業委員會等,集合了不少社會精英。可惜,這些組織彷佛是絕緣體,各自工作,相互之間沒有太多協調合作。港府如果多點讓這些組織互補不足,把資源調動起來,本身已是一股不錯的動力了。
綜上所述,解決就業就不僅是勞工處一個部門的責任,而應該是集合教育、投資推廣、工商科技、社會福利等眾多部門的力量的協同攻堅。只要政府統籌規劃,措施得當,相信香港的就業情況會獲得更加穩定健康的改善,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也可獲得更堅實的保障。(摘自香港成報3月22日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