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囿于種種內外部限制性因素,保險資金不可能大規模迅速入市,因此將保險資金入市解讀為重大利好無疑是誤讀
-文/本刊特約撰稿林嘉懿
2月15日中國保監會聯合證監會下發的《關于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交易有關問題的通知》,標志著保險資金直接入市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又一股活水進來了,接下來的問題是,此舉能否為持續陰霾的股市帶來一絲曙光?
保險資金不會大規模入市
就在媒體津津樂道于保險資金的巨大規模的時候,大部分學者、券商和分析師卻紛紛表達了偏“冷”的看法和意見。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教授對本刊記者表示,保險資金投資于證券市場,對中國股市沒有實質影響或者推動作用。
現在看來,能入市的資金也就在五六百個億,大約也就相當于幾只較好的基金的規模,因此對市場的影響,名義大于實質。
鐘偉指出,股票投資不會成為保險資金投資組合的重點,因為國內上市公司迄今尚不能證明其能夠為投資者創造價值,考慮到國內外證券市場的差異,中國保險資金走出國門才是更基本的選擇。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保險資金不可能大舉入市。550億的保險資金總量分布在80多家保險公司的手中,各公司又將遵循控制投資總量5%的原則,所以保險公司不可能同時進入股市。而且,目前80多家保險公司雖具備了入市資格,但還需要同時辦手續,不會馬上進行操作。再說,許多小公司根本不想進入。
他認為,保險資金直接入市所表現出來的利好就是對資本市場來說多了一個投資者,對保險公司來說增加了一個投資渠道。
而且,即使550億保險資金全部入市,對于低迷的股市也不會產生影響。
日本瑞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調查部中國主管經濟分析師孫濤對本刊表示,保險公司參與股票市場只是一個被動參加者,對改變中國目前證券業存在的一些問題沒有現實意義。保險公司入市的選擇將由保險公司自身判斷。
對于保險公司會否大舉入市,孫濤表示,據他估算,在500多億可入市資金中,真正會投入到股市的比例約為10%。因此,此次保險資金入市規模將達到50億左右。
此外,保險公司本身對參與股票市場也表現出一定的審慎。新華人壽保險公司投資業務部總經理鄭金良對本刊表示,保險資金入市將根據市場來決定,他對新華人壽的入市規模和投資方向并沒有做出明確的描述。
人才瓶頸與風險控制難題
在擁有直接入市通道之前,保險公司主要通過基金管理公司間接投資股市。截至2003年底,保險資金投資于整個證券投資基金的資金額為460億元,占27%。
此番直接投資,雖然可以節省給基金的管理費,但風險要直接承擔,而且保險公司自己運作這部分資金,需要專業人士,凡此種種,保險公司做好準備了嗎?光大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施中華向本刊表示,保險公司在相應的人才方面并沒有提前做好儲備,相對于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來說,更缺乏專業的人才。保險公司的隊伍組成、磨合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對市場利好的兌現還不容樂觀。
在風險監控方面,鐘偉指出,從保險公司,尤其是一些在海外上市的保險公司的誠信水平和風險管理水平看,它們并沒有具備足夠的風險控制能力。
在這方面,保險公司新設立的資產管理公司,甚至比現在的基金公司更為遜色。不過,目前股市中一半以上的股票價格跌破了發行價,應該說目前保險資金入市,風險程度是比較低的。
日本瑞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調查部中國主管經濟分析師孫濤也向本刊指出,國內的保險公司對于股票市場風險的認識還不夠準確,對額度控制、投資對象控制還有一個逐漸摸索和適應的過程。
重在償付能力監管
此外,還有一個跨行業監管的問題。施中華指出,保險公司在股票市場獨立開設席位進行操作,對此如何進行有效監管,對證監會和保監會來說還是個博弈的過程。
郝演蘇也認為,政府希望保險公司參與股票市場,但保險和證券兩個部門互相之間還需有個摸索協調的過程。
1997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倒閉了七家壽險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了在保險教科書中“保險公司不會破產”的神話。
此外,美國的安泰保險由于在資本市場投資失誤,導致公司的償付危機,不得不將其金融服務和國際業務的子公司賣給荷蘭的國際集團,從而退出了中國乃至亞洲的保險市場。
日本慶應大學教授深尾光洋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指出,最重要的還是保險監管的問題,只有對償付能力監管到位,保險公司才會把風險控制放在經營的首位,而不是不計成本盲目搶市場、爭份額。也只有監管到位,保險公司才會花精力提高控制風險的能力、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業務科學管理能力、費用控制能力等。這一觀念正得到中國監管層的普遍認同。
據悉,保監會正在著手建立科學的以償付能力為核心的風險監測指標體系,加強對保險公司經營風險的早期預警。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總第2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