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三日電 題: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總設計師
--軍事專家羅援談鄧小平與百萬大裁軍
中新社記者 吳慶才
一九八五年,在冷戰尚未結束,東西方嚴重對峙的情況下,中國率先主動單方面裁軍一百萬。這在國際軍控裁軍史上是不多見的,當時大國間的裁軍都是反復討價還價后的不得已之舉,惟有中國未經任何外力脅迫,主動大規模裁軍。作出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領導人正是鄧小平。
著名軍事專家、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羅援大校認為,鄧小平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且是中國軍隊走精兵之路的總設計師。
軍隊建設歷經曲折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盡快使軍隊建設步入正規化的軌道,同時也為了國家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解放軍總員額由五百五十萬減少到四百萬。然而,這次整編由于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而被迫中斷。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時,解放軍總員額達到六百一十一萬。
一九五三年,解放軍再次進行大規模的精簡整編、經過兩次精簡,到一九五八年,解放軍總員額壓縮到兩百四十萬左右。
然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應付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可能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解放軍開始逐步擴大軍隊規模,到七十年代,解放軍總員額增加到六百一十萬左右,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
據羅援回憶,一九七五年鄧小平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后,首先給軍隊提出的任務就是壓縮規模,走提高質量的道路。一九七七年,鄧小平復出后,再一次重申軍隊要壓縮規模,提高質量。
一九八五年五月,鄧小平經過長期而縝密的思考,做出了裁減軍隊員額一百萬的重大決策,把軍隊總員額壓縮到三百萬。這是中國軍隊在質量建軍道路上邁出的重大步驟。
“軍隊要忍耐幾年”
羅援認為,一九八五年,鄧小平作出裁軍百萬的戰略決策是需要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的。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軍備競賽角逐正酣;國內一部分人仍認為“蘇修亡我之心不死”,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在此背景下,鄧小平果斷地決定裁軍百萬。
這位大校認為,鄧小平作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是基于對國際形勢科學的判斷。他提出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世界大戰的危險在今后比較長的時期內可以排除。認為軍隊可以由盤弓臥馬的臨戰狀態轉為和平時期的建設軌道上來。
鄧小平始終認為,搞好經濟建設是解決國際、國內一切問題的基礎。他曾經要求軍隊“忍耐幾年”。他說:“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只有國民經濟建立了比較好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所以我們要忍耐幾年。我看。到本世紀末我們肯定會超過翻兩番的目標,到那個時候我們經濟力量強了,就可以拿出比較多的錢來更新裝備。”
“打現代化戰爭的能力還不夠”
羅援認為,以現代化為中心,是鄧小平精兵思想的要義。鄧小平曾坦承:“要看到我們各級干部指揮現代化戰爭的能力很不夠,不要把自己的眼睛蒙住了。”“要承認我們軍隊打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因此,他提出了“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的總目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曾一度優先發展的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給經濟建設讓路。但鄧小平認為,這絕不意味著國防和軍隊建設變得無足輕重、可有可無了。他說:“四個現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國防現代化。如果不搞國防現代化,那豈不是只有三個現代化了?”
“解決問題要從‘腫’字入手”
鄧小平針對中國軍隊體制編制存在的弊端,突出強調“消腫”,要求解決軍隊臃腫的問題。在一九七五年領導軍隊整頓的過程中,鄧小平將軍隊存在的問題概括為“腫、散、驕、奢、惰”五個字,指出解決問題要從解決“腫”字入手。
在鄧小平的親自領導和組織下,解放軍于一九八0年、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五年連續進行了三次精簡整編。特別是一九八五年裁軍一百萬,并相應地改革了軍隊的編制體制,為中國軍隊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羅援認為,鄧小平領導的百萬大裁軍已經過去了近二十年,但它的戰略效益日益突出。它的影響是跨國界的,是世界性的,如果中國這么個“大塊頭”不率先裁軍,很難想象,其他大國敢于邁出裁軍的一大步。它的影響是深遠的,是跨越時空的,如果沒有當年的“消腫瘦身”,很難想象,中國軍隊能有今天的騰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