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一、勇往直前型
《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中的希望集團劉氏兄弟在最初創業時個個都不缺乏野心和雄心,一開始就悟透了"舍得"二字。
劉氏四兄弟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劉永好,本來都在國家企事業單位,都有一份好工作,老大劉永言在成都906計算機所工作,老二劉永行從事電子設備的設計維修,老三劉永美在縣農業局當干部,老四劉永好在省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校任教。他們沒有像大多數有條件的創業者那樣腳踏兩只船,隨時做著創業失敗后洗腳上岸的準備。他們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能夠勇往直前,從孵小雞、養鵪鶉開始,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擴張創業項目,一直發展到搞飼料、奶業、電子、房地產、金融和資本運作,多角經營,多管齊下,終成大業。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劉氏兄弟在家族企業做大以后,當兄弟之間在企業發展方向上意見相左時,能夠平穩地進行產權分割,完成和平過渡,沒有傷到企業元氣,留下了企業進一步做大的空間。類似劉氏兄弟這樣能夠如此平穩地解決家族企業產權問題,在中國家族企業中并不多見。
二、逼上梁山型
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長達10年的時間內完成創業的中國富豪大多屬于逼上梁山型。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到今天,此種類型曾有出現。其典型代表是連續數年位居《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李曉華,以及創辦廣東七喜電腦有限公司的易賢忠。李曉華的第一桶金是靠在北戴河販賣所謂"美國冷飲"掘得,當時投入資金是3500元,這也是當時李全部的家當,收獲則達10萬元人民幣,時間只有一個夏天。后李又在秦皇島放錄像,獲利百萬。李真正暴發是后來東渡日本,成為章光101毛發再生精在日本的總代理。李以擁有中國內地第一輛法拉利跑車聞名,時間為1993年。
易賢忠在創業前則屬廣州一家國有制藥集團屬下企業廠長,因女兒患腦疾,為籌集醫藥費被迫下海。易的第一桶金是為停業裝修的廣州南方大廈制作500只節能電子鎮流器,資本金為從廣東中山小攬鎮一個小老板處賒銷的價值5000元的電子原材料。易以自己50平方米住房做工廠,獲得千元,后易據此成立白云節能電子電器廠,3個月獲利14萬元,易將之視為自己真正的第一桶金。易在籌得為女兒治病的錢后,又繼續回原廠上班,后因工廠衰敗,才不得已第二次下海,創立廣東七喜電腦有限公司,目前個人資產過億。
三、爭氣型或受刺激型
其典型代表是重慶小天鵝集團董事長廖長光。
廖家境普通,曾下鄉做過8年知青,回城后在重慶城建局當電工,娶何氏七妹何永智。何出名美麗,當時在一家鞋廠當設計師,并擅長服裝設計。何氏七姊妹,6個嫁得如意郎君,只有廖身份"低微",而小妹何永智為七姊妹中最靚麗者,廖因此備受眾人擠兌,境況難堪。廖受此刺激,發誓創業,以出人頭地。
廖辭職下海后,以出賣住房所得3000元為本金,租得16平方米小店面一間,開始經營火鍋,初時生意頗為不順,不賺反虧。廖在妻子理解與幫助下,堅持不懈,專力創新,數月后開發出迥異于傳統重慶麻辣味火鍋的荔枝味火鍋,開始扭虧為盈。廖繼而又開發出后來風靡大江南北的重慶鴛鴦火鍋,事業開始獨上層樓,由小店到大店到企業集團。廖于1982年發憤下海,第一桶金便價值百萬,廖目前個人資產1億元。
四、順理成章型
其典型代表為魯冠球、沈愛琴、李桂蓮等,因所屬企業均由原鄉鎮企業或集體企業轉制而來,歷史悠久,發展順遂,符合政策,順理成章。一般來說,在創業者個人的第一桶金問題上,此類企業大多概念模糊。
五、順時勢、傾家博弈型
其典型代表是有"中國雞王"之稱的大連韓偉企業集團創始人韓偉。
1956年,韓偉出生于大連三澗堡鎮東泥河村一戶農民家庭。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被招為三澗鎮畜牧助理員。1984年韓辭職下海,創業本金為從親友處借得的3000元,養蛋雞50只,同年底,韓從銀行貸得15萬元,開始興辦養雞場,一舉成為大連最大的飼養專業戶,同時亦成為大連負債最多的個體戶。韓此舉所冒風險極大,而最大風險在于銀行。韓傾力一搏,倘一旦發生雞瘟或因其他原因創業失敗,其微薄的個人私產固將蕩然無存,而銀行無疑也將造成極大一筆壞賬。
韓之所以能在無抵押的情況下從銀行貸出如許一筆巨款,原因在于當時大連市正在大搞"菜籃子工程",韓的雞場擴建計劃正是:"急政府之所急"。在政府支持下,韓很快又貸款集資208萬元,建起一座占地44畝,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飼養8萬只雞的現代化養雞場。韓白手起家,其雞場第一年產值便達210萬元,這也是韓掘得的第一桶金。韓目前目前個人身據估計達4.5億元。
從這一點說,韓不愧為一個順時而動、把握政策機遇的弄潮兒。與靠在海南開發熱中掘地發財的潘石屹、馮侖等一樣,韓偉也可說是時勢造的英雄。
六、熱血型或沖動型
張思民、吳志劍均屬于此類。張思民尤為典型。此類創業者大多以失敗告終,偶有所成者,也大多歷經坎坷,并且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屢經反復。底氣不足或后勁不足是此類企業最大特征。
吳志劍的第一桶金,是承包原深圳物資公司華東商場在半月內獲利的17萬元。吳的創業資本乃寫作所得2000元稿費。
1999年3月,吳志劍因所屬政華企業集團欠債2億元,被深圳市政府在新聞媒體通令不得進行高消費,不得坐高級車住別墅。
張思民的海王集團在1992至1997年之間,也曾遭遇極大風險,企業險些翻船。后通過上市,其因盲目投資而險些斷裂的資金鏈得以續接,才生存下來。海王目前仍在經受缺乏拳頭產品的困擾,其未來走向,仍有待觀察。
張思民的第一桶金當是來自澳大利亞投資家的投資,這筆投資達100萬美元,張在股份中占大頭。張用以創業的原始資本只是3000元的日常積蓄。
七、因緣際會型或無心插柳型
此類創業者的典型特征是本來沒想發財,只是想解決一下生存問題,后來竟不期而遇地發了財。其典型代表為張果喜。
1972年,張果喜受在江西余江當地下放的上海知青的影響,懷揣200元,到上海找生路。偶然的機會,在上海四川北路的上海雕刻藝術廠發現,一個雕刻樟木箱竟可賣200多塊錢。張頓時靈機觸發,立刻返回老家按照上海生產樟木箱的程序"依葫蘆畫瓢"。半年后張氏第一只雕刻樟木箱出品。通過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張自己制作的第一只產品參加了廣交會,并幸運地拿到了20套樟木箱的訂單,賺了1萬多元。這是張掘得的第一桶金。張的創業資本,為變賣家產所得1400元以及江西余江當地盛產的樟木原料。張目前身家據《福布斯》估計為12億元人民幣。如果沒有30年前的那次上海之行,張現在可能只是江西余江鄉下的一介老農,天天為吃飽肚子斤斤計較。
八、知識型
此類型具體而言又有種種不同:
一類是擁有自有專利技術,靠自有專利技術發達的,如中宜環能(CECO)董事長吳桐。
吳桐在北京創辦中宜環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吳擅長發明,名下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僅其"城市垃圾處理綜合集成系統"一項專利,據估計無形資產就達12.5億元,一家美國名牌雜志估計,吳的專利加起來,價值超過100億美元。在進京創辦中宜環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之前,吳曾在深圳創業,獲利數千萬,因遭欺詐,資產蕩盡。
2001年3月,吳攜2000元進京二次創業,3個月后,僅向韓國某著名企業出售"城市垃圾分類焚燒技術"15年使用權,獲利即超過2000萬美元。吳眼下成為媒體焦點人物,原因一是其創造財富的能力,二是他的學歷造假問題。據吳自稱,11歲即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習,主修原子能物理學,有"神童"之譽;14歲赴美,獲芝加哥大學國際金融學博士;18歲赴德,獲柏林大學經濟學博士。但經有心人查證,吳的科大少年班學歷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金融學博士皆屬虛無縹緲。其柏林大學經濟學博士亦令人存疑。用友軟件(600588)王文京亦可視為靠技術起家的一類,這類創業者除了自家技術外,在創業過程中還更多地借助了外部力量,特別是政府力量,所以有時也會給人因人成事的味道。
1988年,王文京從財政部辭職下海,與后來創辦連邦軟件的蘇啟強一起,用借來的5萬元開始創業,開發財務軟件,數月后即進行了產品的發布和展示。
王文京等人的迅速成功,與當時財政部的一項政策不無關系。當時財政部規定,不得通過除國有、集體企業以外的財務軟件的評審,換句話說,亦即各級財務部門不得使用除國有、集體企業開發出的財務軟件之外的財務軟件,而王文京的用友獨能例外,應該說這與王文京的財政部背景不無關系。這項政策使用友在若干年內都無競爭對手,企業在缺乏競爭的環境里順利成長。
第三類是以王志東、張朝陽、丁磊等為代表的一類,是屬于被時代潮流硬推上富豪坐席的一類。這類富豪被稱為"知識英雄"、"知本家",但實際上除王志東曾開發過一個中文平臺軟件,丁磊曾開發過一個簡單的163電子郵件系統以外,其他人并未見得有多少技術可言。而王志東和丁磊的第一桶金,都是從各自所開發軟件中獲得,數目達數十萬和百萬不等。一般而言,這類"英雄"因為缺乏基礎,起得快,下得也快,正所謂"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者是也。
(來源:《中華文摘》,原摘自《財富演義--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創富歷程》,作者:張更鑫、程峰、白燕群、簡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