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7日電 “周末,讀大學的GG(哥哥)回來,給我帶了很多好東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飯’(喜歡)的。就‘醬紫’(這樣子),‘偶’(我)就答應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薩餅、麥當勞)……”相信很多人看了這段文字都會不知所云,但這卻是天津市某中學生作文里的一段文字。時下,這些時髦的網絡“新語言”已成為不少青少年掛在嘴邊的常用語。
走進各所大中學校,我們隨處可以聽見“恐龍”“青蛙”“灌水”“BF(男朋友)”“MM(妹妹)”等這樣的網絡語言,有的學生甚至把它們當作書面語言,在作文中使用。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網絡語言究竟是新新人類的文字游戲,還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學生時髦有趣干嗎不用?
新華社消息,天津市43中學的高一女生李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網絡語言活潑幽默,用起來非常方便也很時髦,很受同學們的歡迎。她還告訴記者說,誰要是在網上一本正經地和別人聊天,是會被人家挖苦取笑的。
也有一些學生對記者說,語言的使用本就應該不拘一格,生動有趣的網絡語言其實和相聲、小品一樣,也是語言魅力的體現。很多暢銷的網絡小說如《第一次親密接觸》、《豬八戒日記》里充斥了“美眉”“青蛙”這樣的網絡語言,讀起來讓人耳目一新,如果把這些詞換成正統的表達,它的可讀性就差很多。
記者登錄了幾家國內網站的論壇和聊天室,滿眼充斥著讓人看得似懂非懂的網絡語言:“蛋白質”指“笨蛋、白癡、神經質”,“尷尬”一定要說成“監介”,網絡新手被稱作“菜鳥”,在網上亂留言叫“灌水”,“很S”形容的是說話拐彎抹角,而最常見的TAXI(出租車)在網絡語言卻變成了“太可惜”……
老師網絡語言沖擊語文教學
天津市求真高級中學高級教師王辛銘說,因受網絡語言的影響,有同學在作文里會冷不丁地冒出個網絡上的詞語。一些年紀大的老師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盡量用口語化的語言,可將學生作文收上來一看,還是有些學生會使用諸如“酷斃”、“卡哇依”之類的詞。他認為,對此若不加以引導,學生極有可能會養成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
天津市求真高級中學高級教師王義明指出,學生面臨考試、升學的壓力,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如果一味地使用網絡語言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安全因素”。閱卷老師對網絡語言一般都不會買賬,這樣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分數。
家長“網絡語言”形成代溝
家住天津市和平區的許女士無意間發現女兒的日記中有這樣的文字:“……沒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騙我,TMD(他媽的),7456(氣死我了),我恨不得一腳TST(踢死她)。”許女士看后不知所云,直到女兒一番解釋她才明白過來。許女士無奈地對記者說:“這是什么話呀,日記本成了密碼本,根本看不明白!看來我和孩子之間已經有了‘網絡溝’。”
家住天津南開區的小楠在上小學時擅長寫作文。入中學后,小楠開始迷上了網絡。近日,老師在一次家長會上說,小楠寫的作文讓他有些看不懂,什么“PF(佩服)”、“BT(變態)”、“4242(是啊)”都用進去了。小楠的母親翻開女兒的作文一看,到處是老師用紅筆畫的圈圈杠杠,都是“看不懂”的網絡語言。
也有的家長認為,要讓孩子不受網絡語言的影響,就要讓孩子們遠離網絡。可孩子們都反映,網絡世界豐富多彩,利用網絡可以獲取很多知識,這令家長們左右為難。
專家寬容比扼殺更重要
有關專家表示,網絡語言也是一種語言實踐,能在學生中間風靡,就說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網絡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響了溝通,也就失去了語言的意義。同時,老師和家長應該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
王辛銘說,在語言的長期發展中會出現一些新的詞匯,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會被淘汰,這些新出現的網絡詞匯中有些可能成為漢語的新詞匯。網絡語言是年輕人的一種調侃語言,它也有個生命力的問題。對網絡語言我們要有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對網絡語言的出現不要大驚小怪,視為洪水猛獸。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湯吉夫認為,社會發展越快越迅猛,語言就會不斷地被豐富被更新。對于出現的網絡流行語言不能簡單地判斷對錯,它進入人們的生活需要一個逐步被接受的過程,因此對網絡語言寬容比扼殺更重要。現在很多老師和家長會擔心作文中大量使用網絡語言會影響孩子的考試成績,這種想法其實是不科學的。在我國大力提倡全面進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是一個必然趨勢,一些有鮮活生命力的語言將不再成為高考作文的禁忌。
天津市社會科學研究院輿情研究所所長王來華說,網絡語言作為一種靈活變通的表達方式與常規語言相比具有新奇、簡單、有幽默感的特點,我們應當對它報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同時,我們應當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促使其使用規范性的語言文字,畢竟傳統的語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