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九日電 題:中國力促農產品出口
中新社記者 王進昌
中國是農業大國,解決好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要內容的“三農”問題是中國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的重要工作。實踐證明,擴大農產品出口是增加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鑒于發展農產品出口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中共高層對此問題十分重視。
商務部等七個國務院部門近日聯合發布了《關于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指導性意見》,這被視為中國力促農產品出口的最新舉措。
據了解,《關于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指導性意見》提出的意見主要包括:按照統籌的要求規劃農產品出口發展目標;提高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培育農產品出口品牌;加快出口農產品的行業組織建設;完善促進農產品出口的政策體系以及增強農產品出口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等。每一條都針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實際,提出的建議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于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指導性意見》要求中國農產品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建立以市場多元化為特征的全球農產品出口市場體系。在穩定和擴大日、韓、美、東盟等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歐洲、中東、獨聯體等新興市場,努力發展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場。這種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為前提分步驟全方位的出口戰略給中國農產品出口規劃了一個美好的前景。
農業曾被認為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遭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但是加入世貿以后,由于中國應對有方,很好地化解了這一沖擊,實現了農產品出口穩中有升的局面。據統計,二○○○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出口年均增長率達百分之十三,去年達二百一十二點四億美元,目前中國農產品出口居世界第六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出口經營隊伍不斷優化,貿工農一體化的企業成為農產品出口的主力軍。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隨著出口渠道進一步拓寬,出口品種不斷增加,貿易方式不斷拓展,多元化的市場格局初步顯現。這預示著中國農產品出口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但是也應看到,在中國的農產品出口中仍然存在著加工水平落后、缺乏名牌產品、企業規模偏小等問題,市場競爭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據悉,中國各有關部門在綜合分析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現狀和發展潛力的基礎上,確定了今后擴大農產品出口的目標:力爭在未來四至五年內,農產品年出口額要達到或超過三百億美元。到二○一三年,農產品年出口要達到或超過四百億美元,產品質量和衛生安全有較大改善,企業規模和競爭力有較大提高,市場布局更加合理,為邁進小康社會和實現翻兩番的目標發揮更大作用。
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有關部門要求在今后五至十年,要選擇有一定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的水海、園藝、畜禽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及其加工品作為擴大農產品出口的重點,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原產地標記注冊農產品的出口,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整體競爭力的提高。至此,中國今后一段時間內的農產品出口的藍圖已呈現在人們面前,相信不久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