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3日電 月亮,這個浩瀚宇宙中離地球最近的天然星體,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上世紀末,美國宣布新太空計劃決定重返月球,歐空局提出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日本、印度、烏克蘭、德國、俄羅斯等也相繼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測計劃;本世紀,“嫦娥”故鄉中國則加快探索月球的步伐,其第一步———繞月探測工程已正式立項啟動。
中國人為何探月?怎么探月?日前,中國月球探測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地大(武漢)兼職教授、兼職博士生導師歐陽自遠就此接受湖北楚天金報采訪,披露出“嫦娥工程”一些臺前幕后的故事——
“嫦娥”奔月難點是衛星接收數據
對月球地貌的預先研究,是我國整個“嫦娥工程”的首要工作。歐陽院士透露,我國探測月球一期工程主要要實現四個目標。
我國“嫦娥一號”的首要目的,便是為月球“畫像”,也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體圖像。之前,雖然別的國家已做過類似的工作,但圖像中卻存在很多空白區,這次我們的目標是環月衛星不僅要完全覆蓋全部月球,還包括從沒有涉足的南北極部分區域。
“嫦娥工程”一期的主要任務是要獲得月球的三維影像圖,但這其中最大的困難是接收衛星數據。因為在我國版圖內能接收月球探測衛星信號的時間每天平均只有4小時,所以接收大量數據并迅速作出分析,將是形成月球數字圖像的關鍵。
其次,以前美國曾經對月球上5種有用元素做過分布規律與含量的探測,這次我們希望擴大到14種元素,對月球的一些有用資源進行更為全面的前景評估。
另外,我國的探月計劃中,有一件事情是外國從未涉足的:我國計劃測量月球的土壤層到底有多厚,這對于我們計算月球氦3含量意義重大,如果工程順利,我們估算氦3的資源含量可能要比前人前進一步。最后,我們將研究地—月空間環境,這對于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歐陽院士說,我國計劃于2006年12月發射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將攜帶6套24件探月儀器,其中包括探測月球表面元素的x射線、伽馬射線光譜儀,獲取月球三維立體圖像的相機等,我國嫦娥一期工程四大目標將通過它們實現。
14億元投資打鑄“嫦娥一號”
歐陽院士認真而幽默地指出:我國的月球探測計劃分“繞、落、回”三個發展階段,首期“嫦娥一號”繞月工程總投資14億元。我國首期探月項目的預算過程是經過嚴格且科學論證的,這一預算結果也是符合工程實際和我國國情的,14億元在北京正好可以修建兩公里地鐵。
據他介紹,首期“一號”繞月衛星整個飛行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調整軌道段:探月衛星被發射后進入地球同步橢圓軌道,探月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后,在近地點通過三次變軌脫離地球軌道,進入地月轉移軌道;二、地月轉移軌道段:探月衛星要飛行5到6天,在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后,衛星通過自帶發動機的調整有1次或更多次的軌道修正,以確保正確進入預定月球軌道;三、環月軌道段:當衛星接近月球時,依靠反向助推開始減速制動,最終到達高度為200千米的月球極月圓軌道,進入正常工作狀態。
空間碎片難阻“探月”步伐
隕石和小行星會不會影響我國探月?歐陽院士表示,我國已開展了關于空間碎片撞擊衛星的相關研究,但是這種可能性對嫦娥工程來說基本上不存在。
他表示,空間碎片有人造碎片和宇宙塵埃。人造碎片主要在眾多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上漂浮,探月衛星穿越這一地帶僅需很短時間。等到達行星際空間,宇宙塵埃就出現了,它們的速度可達到45公里/秒,一旦撞擊到衛星會造成嚴重破壞,但我們根據統計預測,我國探月衛星在執行探月任務時遭遇毫米級塵埃的可能性存在,遇到厘米級塵埃的幾率會很小,分米級的幾乎沒有,遇上小碎塊、隕石和小行星更是不可能。
“嫦娥工程”為了開辟月球基地
不少學生對我國何時登月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歐陽院士指出,我國畢竟是首次探測月球,只有在基本完成三個階段不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后,通過對探測、勘察、采樣取得的基礎數據的分析,再結合國情國力,才能談進一步登月。
據介紹,目前我國探月工程二期也有了初步規劃———計劃發射攜帶有月球車的登月軟著陸器,在月球表面選擇新的區域降落,展開科學考察。并預計在2012年發射月球軟著陸器,屆時軟著陸器將攜帶月球車一起登陸月球,對月球進行月面巡視勘察,就地勘測月球資源,開展月基天文觀測,并為月球基地的選擇提供基礎數據。
我國在探月二期工程之后,三期工程將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采集關鍵性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實驗。在基本完成不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后,根據當時國際上月球探測發展情況和中國的國情國力,可進一步研究擬定中國載人月球探測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擇機實施載人登月探測以及與有關國家共建月球基地。
月球水冰不可能成為登月水源
有人問,媒體曾報道從衛星圖片和美、蘇(原蘇聯)兩國勘測結果證明,在月球的永暗面存在著大量常年以固態形式蘊藏的水冰,這些水冰能作為人類登月后的水源嗎?昨日,歐陽自遠院士表示,我國“嫦娥工程”科研人員也曾論及此事,他說,月球兩極水冰在現階段不可能成為人類登月的取水來源。首先,經科學推論,月球水冰的來源最大的可能,是幾十億年來,宇宙中的無數慧星與月球相撞時,其中一些含水的碎片落在終年見不到太陽的月球背面低洼地中,從而以水冰的形式保留下來。雖然經過探測,月球上已知的水冰含量遠超過科學家們的估計,但如果要把這些水冰在月球上經過長途搬取、融化、提取蒸溜水等一系列工程,直到加工成可為人類利用的少量淡水,其工程投入遠比從地球直接取水高昂得多,且水冰本身也是一種永不可再生的月球資源,無論從哪方面來說,月球水冰在現階段都無法成為登月計劃的用水來源,即使將來可以用于開發,也不可能像地球水那樣服務于人類。
首席科學家現場批駁“炸月球”論
在學術研討會的提問時間,有人問:去年俄羅斯六位科學家曾聯名提出用原子彈炸掉月亮的設想,您怎么評價?
歐陽院士當即風趣地回答:那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不相信提出這一設想是科學家提出來的,因為目前人類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炸掉月球。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發生的大爆炸導致恐龍滅絕,但是把人類目前所有核武庫用上,都只及這次大爆炸的千萬分之一,用這樣的爆炸去炸月球,同樣是“九牛一毛”,是不可能摧毀月球的。其次,月球是地球的好伴侶,月球上眾多的隕石坑也顯示,它已挨過很多“炸”了,這顯示月球還攔截了撞向地球的一些小行星,保護了地球。
成功登月解決緊張的能源問題
我國“嫦娥工程”探月計劃,對人類的長遠發展和世界和平意義重大。歐陽院士指出,首先,解決地球日趨緊張的能源問題,是探月計劃的一項重要目的。月球是解決地球能源危機的理想之地,“氦3”是一種目前已被世界公認的高效、清潔、安全、廉價的核聚變發電燃料。根據科學統計表明,10噸氦3就能滿足我國全國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100噸氦3便能提供全世界使用一年的能源總量。但氦3在地球上的蘊藏量很少,目前人類已知的容易取用的氦3全球僅有500千克左右。而根據人類已得出的初步探測結果表明,月球地殼的淺層內竟含有上百萬噸氦3。如此豐富的核燃料,足夠地球人使用上萬年。我國探月工程的一項重要計劃,就是對月球氦3含量和分布進行一次由空間到實地的詳細勘察,為人類未來利用月球核能奠定堅實的基礎。(完)(記者/劉大家圖/趙飛楊濤)
鏈接:
“嫦娥工程”是我國自己月球探測計劃的代號。該計劃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3月25日,總投資為14億元人民幣的“嫦娥工程”一期———繞月工程(即“繞”)露面,該工程計劃在2007年以前發射“嫦娥一號”衛星,圍繞月球飛行;“落”就是發射月球軟著陸器,試驗月球軟著陸器,試驗月球軟著陸和月球車巡視勘察,就地對月球進行探測,并開展月球天文觀測等;“回“就是不僅向月球發射軟著落器,而且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采集關鍵性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些工程實施后,中國人“嫦娥奔月”的夢想將現為切實。
美國贈歐陽院士1克月壤
很多媒體報道稱,歐陽院士將美國贈送的1克月壤一分為二,將其中的0.5克用于科研分析,另外0.5克自己收藏。昨日,歐陽院士表示:另外0.5克月壤并不在他手上。
據他介紹:月壤非常珍貴,1克月壤也只有小拇指頭的1/10大小。在用0.5克月壤完成所有的科研實驗后,1978年,他將剩下的0.5克月壤贈送給北京天文館收藏,用于科普展覽。
簡介:歐陽自遠,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原籍江西上饒,生于江西吉安。1956年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月球探測計劃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地大(武漢)兼職教授、兼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