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4日電 中國國產芯片一直在國際芯片巨頭設下的重重專利壁壘中奮力苦斗。從專利數量上看,這似乎是大象與螞蟻的對決:目前用于高端計算的芯片核心知識產權基本被英特爾、IBM等跨國公司壟斷,僅英特爾即擁有芯片專利達數萬項。中國迄今為止在芯片領域所獲得的發明專利僅13項。那么,中國的芯片技術及產業是否還有發展的機會?這種機會在哪里?
最近一期《瞭望》雜志刊出文章,稱市場是形成標準基礎的先決條件。依托中國旺盛的市場需求和龐大的市場,對中國的芯片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從戰略路徑、技術路線和資源配置三個方面進行重大調整,在芯片技術和產業上形成中國的市場標準和事實標準,則是中國發展芯片技術和產業不可多得的機會。
按照國際經驗,GN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對微電子產品的需求增長5~6個百分點,由此預計未來中國對微電子產品的需求將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
文章指出,在芯片和計算機領域,據有關分析預測,在2005年之前中國對計算機、服務器用芯片的需求量將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有可能在2010年左右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芯片和計算機的消費國。
文章繼而建議對中國的芯片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從戰略路徑、技術路線和資源配置三個方面進行重大調整:
在戰略路徑的調整上,文章指出,發展中國芯片產業必須堅持自主創新。為了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整體利益,中國的信息化建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不能依賴引進技術實現,更不能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立足在國外計算機信息產業的基礎上。因此,發展中國芯片技術和產業,一定要正確處理引進和自主創新的關系,自主創新是根本原則問題,技術引進是策略問題。
文章指出技術路線的調整必須走發展自有標準的道路。在芯片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如果走與別人芯片兼容的道路,幾乎不可能回避知識產權問題?鐕緦κ袌龅膲艛嗍顾麄儷@得了普遍推行非標準化廠方標準(私有標準)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標準。與跨國公司私有標準兼容的技術路徑,本質仍然是跟蹤和模仿,中國停留在IT產業價值鏈分工末端的地位不可能根本改變。
另一方面,期望通過專利交叉許可來實現與別人的知識、技術共享也幾乎沒有可操作性,中國目前也根本沒有可以用來談判的籌碼。惟有通過在芯片體系結構上實現重大的創新突破,充分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優勢,形成中國的芯片標準規范,才有可能發展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芯片技術和產業,才能真正促進和推動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形成基于國產芯片和OS的計算機信息產業鏈。
文章最后指出促進中國蕊片產業發展還必須加強資源配置的戰略統籌。為了盡快縮短中國企業的差距,國家應組織優勢資源,軍民結合,以信息安全芯片開發為突破口,盡快開發完成技術標準和設計規范,為發展中國芯片技術和產業建立基礎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