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4日電 在昨天召開的廊坊市情新聞發布會上,廊坊市政府副秘書長、產業辦主任王振友介紹了該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道路的做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最大、最直接、最現實的途徑,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缺少的戰略之舉。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難在哪里?最大的難題就是增加農民收入。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最大、最直接、最現實的途徑,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缺少的戰略之舉。
基于此認識,廊坊市委、市政府近年來始終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的一項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發展戰略來抓,切實抓出了成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到2002年,全市農業產業化主體生產經營收入達120億元,已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90%;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76元,比1997年增長660元,增幅連續五年全省第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51.5%,比1997年增長23.9個百分點,連續3年全省第一。
廊坊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調整農業結構,構筑區域特色經濟。
廊坊認為,發展產業化經營,首先必須要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從而以此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大力發展主導產業。2000年,廊坊開始進行進一步優化整合,重新培育篩選,最終確立了"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主導產業,以此指導龍頭企業和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同時,每個縣也根據各自的實際確立了一個主導產業。據統計,2002年,三大特色主導產業實現產值9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69.7%,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20.2%,農民人均純收入3876元中有52.7%來自三大主導產業。在發展壯大三大主導產業當中,廊坊還不斷調結構,調比例,做到有重點發展,特別是對畜牧產業下的力量最大,收益也最好。2002年全市畜牧業總產值達到43.1億元,占三大主導產業總產值的46.3%,成為廊坊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最具活力的產業。
二是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按照產業化經營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要求,根據10個縣(市、區)的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生產習慣,廊坊市形成了北、中、南三大特色農業生產區域,即北部三縣(三河市、大廠縣、香河縣)"都市農業區",主要利用資金、技術、區位等優勢,大力發展花木、蔬菜生產和大規模工廠化、集約化飼養,走觀光旅游農業之路,建成首都的后花園;中部五縣(廣陽區、安次區、永清縣、固安縣、霸州市)"設施農業區",以發展棚菜、經濟林為主,實現"戶均一棚,人均一畝林"的戰略目標,建成生態型、效益型現代高效農業;南部兩縣(文安縣、大城縣)"生態農業區",以開發生態、加工型農業為主,利用鹽、堿荒地開發生態林、經濟林和牧草基地建設,發展食品加工業,實現改善生產條件,發展生態農業。三大區域的形成,為廊坊市的產業化經營向高階段快速邁進,向小康社會大步邁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大力發展"農業工人"。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產業化經營,使一部分農民從大田勞動中解脫出來,或到龍頭企業打工,當起農業工人,或在農戶、企業、市場之間架起橋梁,當起農民經紀人,或搞起三產,當起了大老板。據初步統計,這些"農業工人"的人均純收入要比廊坊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1000-1500元。
二、牽住牛鼻子,大力發展龍頭企業。
廊坊認為,龍頭企業就是農民增收的引摯,就是農業產業化的驅動器,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的牛鼻子。按照這一思路,近年來,廊坊市遵照中央提出的"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指示精神,想千方,用百計,下真功夫,花大力氣,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經過幾年的建設,廊坊市龍頭企業在國內外已小有名氣。
據統計,全市目前已建成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3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三河五豐福成有限公司、匯福糧油制作有限公司,省級10家,市級22家;國家、省級龍頭企業擁有量位居全省第一。
廊坊發展龍頭企業的秘訣主要是三個字,即"引、擴、上"。
一是面向國內外"引"。近兩年,通過網上發布和參加各種推介會、招商會、洽談會,引進域外龍頭企業項目48個,總投資19.9億元,利用外資7億元。內蒙古伊利、大連華農、新疆德隆等國內著名的龍頭企業已在廊坊市投資建設分廠。
二是立足現有龍頭"擴"。特別是對市級20家重點龍頭企業,通過拓展融資渠道,落實優惠政策,引進先進技術,膨脹其規模。霸州梅花味精公司今年投入資金2.4億元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又建成年產8萬噸味精生產線和2.4萬KVA發電設備,現已成為我國生產規模最大的味精生產廠家之一。
三是引導個體私營經濟"上"。引導一批有實力的個體私營大戶參與到龍頭企業建設中來,進行種養加、產供銷、儲運貿一體化經營。私營企業已成為廊坊市農業產業化建設的主力軍。
三、平衡利益機制,完善產業鏈條。
眾所周知,農業產業化經營最基本的模式是"公司+農戶",這個模式往往是企業占主導,農民處下風,利益受損。如何使公司與農戶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合理分享,廊坊一直在探索,在研究。
經過幾年的實踐,廊坊認為,關鍵是要創新,發展廊坊自己特色的模式,以此完善延伸產業鏈條。
廊坊創新的幾種模式有:
一是生產車間式。龍頭企業投資承包農戶農田,基地成為車間,農民成為車間工人。這樣,農戶不但得到了租地款,又拿到了工資,獲得了雙額利潤。現在廊坊市文安、大城兩縣的林板生產就采用了這種形式。
二是記帳式。是指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和生產技術,農戶負責生產,不收任何費用,采取記帳的辦法,等到農戶按龍頭企業要求交售產品時,再按帳目一一扣除,這種模式,深受廣大農戶的歡迎。
三是"正大"式。香河正大有限公司是生產加工鴨產品的獨資企業,它對基地農戶要求完全按照現代企業發展的標準,按照農業產業化利益均衡機制的要求,很正規,很典型,形成了自己一套專有的模式,即對所帶動的基地農戶實行統一供雛,統一供料,統一回收毛鴨,統一價格、統一規劃建筑的五統一模式,使農戶一心一意從事養鴨、一心賺錢,沒有后顧之憂,養鴨戶的利益從而得到保障。
四是合同約定形式。龍頭企業通過合同或約定方式與農戶達成協議,按保護價收購產品,解決農民銷售難問題。
上述四種模式只是廊坊采用的主要模式,此外還有其他的新穎模式,還在不斷創新發展。實踐已證明,平衡利益機制的創新與靈活應用,激活了龍頭,強壯了龍身,舞活了龍尾,企業農民實現了雙贏。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為企業和農民創造優良環境。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企業和農民,但在現階段政府的宏觀調控,指導服務還是必要的,而且有時還是必須的。2000年,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提出了指導產業化經營的"引進、示范、推廣、服務"八字方針,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各級黨委、政府扶持產業化經營的力度不斷加大,成效也越來越顯著。
一是建立政策引導機制。廊坊市先后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意見》、《廊坊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和《大力實施龍頭工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三個文件。在投資政策上,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在稅費政策上,省級以上從事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暫免征企業所得稅,其免稅資金列入企業技改專項資金,已實行股份制改造的企業作為國有資本投入;在原材料收購上,規定任何單位不得設卡和收取各種費用,做到貨暢其流。
二是建立科技創新機制。
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協作,實行技術資本、產業資本、人才資本的優化組合;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農業科技推廣單位和科技人員到農業開發第一線,研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技術支撐和高效服務;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專利等生產要素作價入股,參與龍頭企業經營和分配,讓農業高科技人才通過技術創新,率先致富。幾年來,廊坊共引進高級管理人才233名,引進新品種110個,改進技術20多項。
三是搞好各項服務,優化產業化發展環境。
首先,凈化發展環境。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開辟農產品"綠色通道"的決定》,全市10多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分別成立了市場管理處,由市場管理處統一管理、統一收費,杜絕了市場"三亂";同時,為確保鮮活農產品暢通運輸,建立了"綠色通行證"保障制度,對持證上路、照章行駛的鮮活運輸車輛不查不扣不罰,橋、閘、路段收費處免費通行。其次,搞好信息服務。
在市政府的大力協調下,市科委、農林局、畜牧局、農科院上網互聯,并與各鄉鎮、各大農產品批發市場聯網,在網上發布全市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銷售價格、農業招商項目情況。
第三,加大政府招商引資力度。廊坊緊緊抓住"5.18"、"10.18"在廊坊市舉辦的契機主動出擊洽談,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前五屆北方農交會和近兩屆省經洽會上,我共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協議和意向書500多份,總金額2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