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海濱位于秦皇島西南15公里處,北有聯(lián)峰山作屏障,南臨茫茫滄海。風光明媚,氣候宜人,春無風沙,冬無嚴寒,秋季天高氣爽,夏季最熱的農(nóng)歷六七月,平均氣溫也只有23℃。整個風景區(qū),東自鴿子窩、金山嘴起,西至戴河口止,長約13公里,寬約2公里,為一條狹長的沿海地帶。這里沙軟潮平,是海水浴的好地方。翠黛的山巒,明凈的海灘,幽靜的別墅,優(yōu)美的園林,把海邊長廊裝點得絢麗多彩。盛夏時節(jié),游客來到北戴河便會陶醉在迷人的海濱風光之中,清晨看日出,午間海水浴,傍晚觀海潮,待到明月高懸,漫步在沙灘上,欣賞那松濤海濤匯成的美妙交響樂,令人心曠神怡。這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區(qū),也是馳名中外的避暑、療養(yǎng)勝地,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2001年8月5日,國家郵政局分別以聯(lián)峰山、中海灘、老虎石、鴿子窩等馳名的北戴河風景區(qū)為背景,發(fā)行特種郵票一套4枚。
北戴河海濱歷史悠久,據(jù)地下考古發(fā)現(xiàn),在北戴河橫山南邊,近年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了一組大型建筑群的遺址,據(jù)考證和推斷,這處建筑群遺址是秦始皇東巡時的行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史書記載,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這里就是渤海海濱舟楫聚泊,物資聚散之地。漢武帝和樓船將軍楊仆曾到此巡海駐蹕,東臨碣石,并筑望海臺。明清時在此建關筑衛(wèi),開辟商埠,并逐漸發(fā)展成為旅游避暑區(qū)。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修建津榆(天津—山海關)鐵路時,一些外國傳教士和中國資本家開始在這里修筑別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政府正式將北戴河開辟為“各國人士避暑地”,從此北戴河發(fā)展起來。以1917年至1937年為發(fā)展盛期,到1938年,這里已經(jīng)建有別墅596所,來此避暑的外國人多達64個不同國籍。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這里又陸續(xù)修建了多處工人、干部療養(yǎng)院、休養(yǎng)院。目前,這里有一幢幢的西式別墅和中式宮殿樓閣,加上近幾年興建的一批設備齊全的賓館、旅店,共3000多幢。這里每年接待幾百萬國內(nèi)游客和來自近百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一批批外賓、旅游者。
北戴河名勝古跡很多,號稱二十四景。主要有聯(lián)峰山、鷹角亭、通天澗、駱駝石、對語石、觀音寺、韋陀像、蓮花石公園等,這些名勝都各有情趣,引人入勝。這兒的山格外的青,海也格外的藍。常常一天之內(nèi)就可以觀賞許多景致:日出日落,漲潮落潮,風雨陰晴,真是變幻多姿,各有佳妙。
北戴河海濱背依翠黛的青山。壁立于海邊的東西聯(lián)峰山,海拔400米,蒼松翠柏,郁郁蔥蔥,清澗流水,幽徑曲折。這里山巒起伏,群山相互連貫,所以稱聯(lián)峰山。又因這座山形似蓮蓬,又稱蓮蓬山。沿山澗幽徑,攀上聯(lián)峰山,站在頂峰“望海亭”上,觀覽滄海,但見煙波浩渺,白浪層層,氣象萬千。
北戴河有寬闊的海水浴場,沙軟潮平,無論是海里弄潮,還是沙灘沐日,都會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樂趣。最吸引游人的是老虎石浴場,海內(nèi)有巨石數(shù)塊,突出海面,狀如群虎盤踞。浴后登立于巖石之上,放眼看滄海,水天一色,海浪擊石,洪波萬里,海鷗翔集,鳴聲歡快,令人襟懷開闊。在北戴河的二十四景中,最壯麗的景致,要算在鷹角亭看日出了。破曉之時,遠方的天水交接處,呈現(xiàn)紫、藍、橘黃、淡橘紅的顏色,漸漸地,東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紅色的霞光,進而由粉紅變成橘紅,又變得鮮紅耀眼了。驀地,海水仿佛跳動了一下,紅日的圓頂拱出了海面,波浪頓時蕩起了嫵媚的笑容,整個海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畫卷,充滿了詩情畫意。(高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