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二日電 八月二十二日是鄧小平誕辰九十九周年,中國各大官方媒體紛紛發文回憶這位偉人的生前往事。新華社的專題紀念網頁上,很多網民也發表言論來緬懷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其中一句也許最能代表中國民眾對他的評價:“在華夏的歷史上,開天立國的君王不少,真正能讓民族走上復興之路的人卻不多。鄧小平是一個。華夏幸有此人!”
新華社一篇題為《在大海中永生--鄧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記》文章,深情記述了一九九七年三月二日,八十一歲的卓琳強忍悲痛,在飛機上撒別鄧小平骨灰的場景。文中寫到,“潮漲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雖歷經風險,但他始終百折不撓,總是能一次次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挽狂瀾于既倒,在滄海橫流中顯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無畏的英雄本色。”
一九六九年十月至一九七三年二月,鄧小平成為被打倒的“走資派”,在南昌城西新建縣的望城崗居住了三年四個月。一條一點五公里長的曲折田間小道,連著南昌步兵學校(現為南昌陸軍學院)原校長樓和新建縣拖拉機配件修造廠,它見證了非常歲月里小平同志在工廠當鉗工的艱苦生活,人稱“小平小道”。
人民日報發出一組圖片,介紹了這條“小平小道”,并說:“鄧小平在這條小道上行走了三年,對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也思索了三年。”
二00三年五月,當年的新建縣拖拉機配件修造廠被修舊如舊,作為一個重要景觀對外開放。不到兩個月,就接待了來自廣東、浙江、上海、湖北等地的游客六千多人,海內外月訪問人數最高達一萬人。最近,南昌市委宣傳部擬將“小平小道”定為“青少年抗挫折教育基地”,南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健一感嘆:“如果我們的人民,都能向小平同志學習,不怕挫折,堅強地由自己的人生小道,走向人生的大道,進而走上開拓祖國改革開放輝煌事業的大道,個人人生道路上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
網上有人提到,“如同毛澤東的豐功偉績一樣,鄧小平對于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在于他又一次在生死存亡的重大關頭,成功地把中國帶入了又一個嶄新的歷史平臺。”
深圳特區是鄧小平親自開辟的最早的改革開放的試驗地之一。早在一九七九年四月,鄧小平在聽取當時中共廣東省委主要負責人的匯報后說: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
深圳的發展情況,小平一直十分關注。一九八四年一月,他曾到深圳視察過。八年后,他又一次踏在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這塊熱土上。新華網刊登《深圳特區報》發表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的報道:“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小平同志的到來,是對深圳特區最大的關懷和支持,是對深圳人民最大的鼓舞和鞭策。”
中國人民深深感謝鄧小平這位偉大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推動者和設計師。有人認為,鄧公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他教會了十幾億中國人用自己的腦子獨立地思考問題,用自己的眼睛獨立地觀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