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3日電 題:懷念寬懷慈愛的奶奶鄧六金
作者:理芾
她的孩子最多,她把生命歷程中幾乎全部的心血獻給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后代,窮畢生精力,疼孩子、愛孩子,孩子們尊她為“鄧媽媽”;她的孫子也最多,她以慈祥和寬愛之心傾力于兒童福利事業,為老區扶貧,為希望工程東奔西走,籌集資金,孩子們都尊稱她為“鄧奶奶”。她就是當年華東保育院的創辦人和院長——鄧六金。
1990年初,由于工作原因我調到北京工作。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久仰的鄧六金奶奶,初次相見,便產生一種感覺:這位老人不僅慈祥、聰慧、敏捷,而且有思維、有個性,我們相談甚歡。打那以后13年的交往里,鄧奶奶陸陸續續給我講述了她的經歷,她只知自己是哪一年出生,具體的生日卻不知道。9月16日是她自己定的一個好記的生日,于是此后每年的9月16日,我不論在北京還是在外地,都會向奶奶送去生日祝福,和她聊聊天。13年的娓娓而談,這位巾幗英雄的革命生涯在我的眼前一頁一頁翻開來……
1929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來到閩西上杭,鄧奶奶聽說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幫窮人打天下,毅然剪掉了辮子,和小伙子們一起站崗放哨、打土豪、抓劣紳,還當起了婦女代表,發動婦女起來革命。后來,她和兩個姐姐“鳳金”、“來金”都相繼參加了紅軍,被稱為“閩西三鳳”。她先后擔任過區委青年干部、上杭婦女部長、福建省婦女部長。
1934年,中央主力軍8.6萬人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長征。其中挑選了30位政治可靠、身體素質好的女紅軍,作為第一批政治戰士參加長征。艱苦的長途跋涉與激烈的對敵拼殺交織著,她們走過來了,到達陜北的時候,董必武先生贊嘆道:“這是許多男子望塵莫及的”。
到達陜北后,鄧奶奶在組織的安排下認識了曾山,愛上了他,此后,她隨曾山趕赴華東地區搞民運工作,途中二人喜結良緣。1939年,皖南形勢緊張,鄧奶奶把她的第一個孩子送回吉安老家,由祖母撫養,曾山的母親康春玉老人以最古老的方式“四人轎”把兒媳、孫子接回到老家。在吉安暫住的一個月里,康婆婆開心得整天合不攏嘴,逢人便說:“討了這么一個好兒媳,又送來這么一個好孫子,真是曾家的福氣。”講述著當年的情形,鄧奶奶也喜上眉梢。
1948年,華東保育院創辦起來了,鄧奶奶的生涯,也與孩子們聯系了起來,從此密不可分。奶奶這一輩子,自參加群運工作到做保育當“孩子王”,兢兢業業。一說到華東保育院的孩子,一說起戰爭年代一些女同志出于無奈丟掉孩子,奶奶便感切膚之痛。當時,她所帶的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是烈士,有的是戰斗在前線的部隊干部,有的是統領千軍萬馬的將軍,她不忍心把這些孩子再扔到樹底下、草堆上、小路邊,不忍心讓他們流離失所,她放棄了自己所熱愛的群運工作,不為名,不為利,為辦好華東保育院竭盡全力。
有一次深夜,一個孩子發高燒,為了購買藥物,她打著火把,一個人來回走了一百二十多里山路,好不容易買到藥品,最終把孩子搶救過來了。帶著這種樸實的階級感情,奶奶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獻給了無產階級革命后代。如今,當年華東保育院的孩子們多數成為革命事業的接班人,且不乏棟梁之才。逢年過節,他們經常會看望鄧奶奶,感謝培育之恩。
對新時期的下一代,奶奶仍是以充滿母性的言行去關愛,鼓勵他們上進。2000年,我女兒即將出國讀書,去向奶奶道別。奶奶看到孩子只有16歲,既心痛又舍不得。但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前程,奶奶送了一個飛機模型做紀念,她深情地對我女兒講:“孩子,飛吧。能飛多遠就飛多遠,能飛多高飛多高。但是,不要忘記了自己的祖國。”
2001年春節前夕,奶奶有一樁心事未了,奶奶的小阿姨在身邊已經四年了,由于生活、語言各個方面都習慣了,奶奶離不開這個小阿姨,以致小阿姨四年都沒有回家過春節。我知道后,打算為奶奶去了結這樁心愿。我們到達小阿姨家,拿起電話通知奶奶,奶奶在電話里第一句話就向小阿姨的父母拜年,并感謝他們養育了一個好女兒,請他們放心,小阿姨父母事后對我說:“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講話還這么謙虛,這么關心老百姓,真是世間少有。”
奶奶生病后,仍有兩件事念念不忘:一是小阿姨學習的事,奶奶平時從來不求人說情,別人想上她那兒說情她也不幫。她說:“我是一個老太婆,無職無權,找我沒有用。”可對小阿姨學習一事,她老人家還真求了一回人,她要我幫助聯系一個學校,經常寄來一些教材、課程書,讓小阿姨空閑的時間學習學習,以后參加統一考試,讓小阿姨不落伍。目前,小阿姨正在努力學習,迎接考試;奶奶的第二件上心事就是,小阿姨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需要安排婚姻大事。她對我們講:“小阿姨天天在我身邊,沒有機會接觸外面,請你們多多留心,有適當的人員幫助介紹介紹,我老太婆先謝謝你們了。”
鄧奶奶深知讀書之用,由于從小被送人當童養媳,沒有讀過書,長征到陜北后她一直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一直持續到去世之前。她每天都要看報、聽新聞,學習單位發的輔導材料,有時還要回復社會各界的信件。她經常叮囑我們要珍惜學習時間,1998年,我通過考試被錄取為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她興高采烈讓小阿姨做了一碗掛面祝賀我。畢業后,奶奶看到我的大紅畢業證,欣慰地豎起了拇指,講了一番鼓勵的話,我至今記憶猶新。曾有一位地方領導到中央黨校學習,第一次禮節性的去看望鄧奶奶,奶奶對他表示祝賀,叮囑他要好好學習。沒隔多久,當這位地方領導再次要求去看望奶奶時,奶奶在電話里說:“你別來看我了,黨校離這這么遠,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吧。學好了,我心里比什么都高興”。說得這位領導不好再提。半年后,這位領導黨校畢業了,第三次提出去看奶奶,奶奶在電話里回答他:“心意我領了,等你回去把當地的工作搞好了,到時候我親自去祝賀你們。”
堅持原則,是奶奶多年來的身體力行。平時,經常有人想借地方關系、老鄉關系去奶奶那兒串串門,奶奶對這樣一些人總是拒之門外。記得1999年有一位地方副縣長來到北京奶奶住處,門衛讓他打電話請示,奶奶在電話里問他有什么事沒有。那位領導說:“沒有什么事,就想聊聊。”奶奶答道:“沒什么事就不見了,你趕緊回去吧。”這位想聊一聊的地方領導于是磨了門衛兩個小時,最終還是沒有見著。但是對淳樸的鄉親們,奶奶卻體貼備至,記得有一年,家鄉農村來了一位遠房親戚,由于其口音不清,門衛聽不懂,沒讓他進去見。傍晚,辦事處的同志把那位親戚接走了,等問明情況、確認身份以后向奶奶報告原委,奶奶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薪水,不但幫這位遠房親戚付了回程車票錢,就連來北京的車費也支付上了,這位親戚到現在還在叨念著奶奶的深情。
奶奶平常生活特別節儉,吃得也特別簡單。有時我們便給她送點吃的去,或是釣魚后給她送幾條活魚,而老人總是要回送一些點心之類的食品作為回禮。奶奶對人際禮行非常看重,有時搞得做晚輩的真沒有一點辦法,我們不要,奶奶就會堵在門口不讓我們走。記得有一回我不拿,奶奶就堵在門口講:“你一定要帶走,不要讓我急,我有心臟病。”看到奶奶這樣,我不拿也得拿。有一年,奶奶摔了一跤,傷了腰,在家療養期間,半夜起來上廁所,為了不影響小阿姨休息,自己一個人慢慢地摸到衛生間,一不小心摔在衛生間,于是我給奶奶買了一個活動的便盆,晚上放在床前就不用走去上衛生間,奶奶非常高興,說著說著就問道:“這個多少錢一個?”,而且一定要付錢,我說:“奶奶,你付錢我就不給你了,就當孝敬你老人家一次。”最后,奶奶還是把一件工藝品作為回贈。
在我的眼里,鄧奶奶是一位樂觀、有個性的女強人,這從她各個方面都能體現出來。戰爭年代,由于積勞成疾,醫療環境也不好,她的雙手、雙腳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以致肢體變形,有時痛得徹夜難眠。她強忍著疼痛,與病魔做了長達數十年的斗爭,1999年又發現新的病情后,她樂觀依舊,2000年開始進行化療,老人的頭發慢慢地掉光了,戴著一個毛線織的帽子,她指著自己的頭對我們講:“沒有頭發了,是不是很難看?我變成了一個丑老太婆了。”當時,我就安慰奶奶說,戴著帽子看不出來,以后頭發還會長的,奶奶笑道:“頭發有沒有拉倒,反正是一個丑老太婆了,要不要都無所謂。”談笑的背后,卻是她長年來忍受著巨大痛苦、配合醫生治療的堅韌與豁達。
13年來,和奶奶在一起的情景歷歷在目。她慈祥的面容、親切的話語、爽朗的笑聲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回響在我的耳畔,懷念感激之情,難以言表。我從奶奶的身上深切體會到的是一種深沉博大的母愛。她既是一位巾幗英雄,又是一位孝順的女兒、淑嫻的妻子、慈愛的母親、寬厚的長者。
歷史無聲而又昭然,奶奶當年所辦的保育院為今日中國培育了許多棟梁之材,九十多歲高齡的她,又對孩子的孩子們一如既往,關愛不怠;她德高望重,又深明大義,堅持原則。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令我深深景仰,永志不忘。
遙望天空,叩拜致哀,愿老人安息九泉。此刻,遠在南半球,我那曾聆聽過奶奶教誨的小女兒也在虔誠地禱告,奶奶,您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