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4日電 今年7月以來,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水災害。洪水的生成和發展雨量大、來勢猛、水位高、水量大,部分河段的水位甚至超過1991年,到達歷史最高點。但是,與12年前的防汛形勢相比,今年的淮河防汛無論是在工程防汛、科學防汛、還是在依法防汛上,都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說,這些變化所印證的,是中國發展與進步的扎實步伐。
新洪水“質檢”新工程
盡管今年的洪水來勢洶洶,但今年的淮河干流堤防險情遠遠少于1991年。文章認為,這充分說明1991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決策的治淮工程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防洪減災效益明顯。
“八五”期間,國家總計籌集90億元用于淮河、太湖流域治理。規劃中的工程已如期竣工。其中,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今年6月28日完工,7月4日23時即開啟閘門泄洪。正如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所說,大降雨和洪水對淮河治理工程和防汛指揮提供了一次接受考驗的機會。
新建成的淮河工程在今年的防汛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減災效果顯著。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志彤7月8日說,雖然淮河流域今夏遭遇了與1991年規模相當的洪水襲擊,但受災面積、受災人口、死亡人數等與12年前相比都大大減少,可謂“大水小災”。據初步統計,截至目前,淮河流域受災面積5000萬畝,因災死亡5人,倒塌房屋5萬多間。與1991年相比都大大減少。
依法防汛鐵腕治軍
文章說,與1991年7月2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相比,今年各地依法防汛有了更過硬的法律保障,這就是1998年1月1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這是中國第一部規范防治自然災害工作的法律,這部法律,確保今年的淮河防洪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
安徽、江蘇兩省相繼宣布進入緊急防汛期,這一非常舉措,就是運用《防洪法》這柄利劍使出的最鋒利劍刃。一時間,只要兩省防總一聲令下,各地、各部門雷厲風行,要物給物,要人派人,無條件支援抗洪搶險。調集防洪物資,在以往可得一番“討價還價”,先算錢再調物,連裝車費也要一塊算。現在“法”字當頭,還沒有什么價錢可講。
為了進一步做好抗洪救災工作,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安徽省日前緊急制定抗洪救災的“八項注意”,第一條即開宗明義:“必須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依法辦事;切實履行法律賦予各級政府和防汛指揮部的神圣職責,切實承擔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和責任,不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在依法抗洪的同時,兩省也以法律為依據,鐵腕治軍。7月5日,安徽省懷洪新河懷遠境內尹口閘發生險情,4名對險情負有責任的責任人因此受到了處分;蚌埠市水利局也向這個市市委、市政府作出深刻檢查。
令行禁止,執法如山,淮河全流域的抗洪面貌為之煥然一新。汪恕誠說,在防洪前線,各級部門有效管理、防汛部門科學調度、群眾安全轉移妥善安置,這是今年淮河防汛工作中的特征。
科學防汛再上新臺階
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防汛抗洪,是世界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在這一方面,中國也在努力追趕世界水平。文章說,今年淮河防汛再添科學利器。
據江蘇省氣象臺專家介紹,他們已正式啟動新型雷達“跟蹤”雷電暴雨天氣的走向。據了解,新型“多普勒”測雨雷達共投資3700多萬,是國內新一代天氣雷達。“身高”30米的測雨雷達建在海拔132米的南京浦口龍王山頂。它可“追蹤”南京周邊400公里范圍內的雷雨云情況,最遠可至徐州地區,并可及時做出預測。
中國科大合肥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以國產“曙光”系列高性能計算機為基礎,于1995年9月成立中國第一家高性能計算中心,也是國家高性能計算實驗室。國產高性能計算機已在一批重要的經濟建設與科研項目中發揮作用。國家863重大項目“淮河防洪防污智能調度系統”、“安徽省防災減災智能信息與決策支持系統”,在今年淮河的防洪調度和科學抗洪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主動行洪百姓不慌
7月9日上午,在正陽關淮河大堤上,面對滔滔洪水談及兩次分洪前后的不同感受,水利部副部長敬正書感嘆不已:“根據國家防總初步分析,這兩次分洪對比明顯。截至目前,淮河干流堤防沒有發生重大險情。1991年淮河大水時,全流域使用了17個行蓄洪區,今年運用7個行蓄洪區,而且都是主動有序行洪,有效減輕了王家壩、正陽關、蚌埠等的防洪壓力。災害造成的損失大大減輕。”
安徽省委副書記王昭耀說,“今年我印象最強烈的還是老百姓撤離分洪區的速度和精神狀態。盡管老百姓的家當比十幾年前多了,但撤離的速度卻大大加快。而且精神狀態很好,沒有抱怨,沒有拖延,一天之內近2萬人順利撤離”。
敬正書接過來話頭說,“這是因為我們有了蓄滯洪區使用和補償方面的法規。在什么情況下必須分洪、怎么補償,都有標準,有程序,有說法,地方干部和老百姓心里都有底。所以這次我來檢查工作,不用許諾和帶支票,隨身一本《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一路暢通啊”。
“除了心里有底,老百姓也有了家底不發慌。”王昭耀掰著手指頭算起賬來:“這12年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時期。安徽省外出打工的人數每年就有650萬,還不包括本省打工的。每個外出打工者年平均收入為3000到4000元,這相當于6000多斤雜糧啊。看見田里的大豆花生淹掉,能不心疼嗎?但是再不至于像以前那樣發慌發愁了。”(作者:楊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