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8日電 一方面是全國上百萬大學畢業生捧著簡歷四處求職,另一方面是200多萬個就業崗位“等米下鍋”。據勞動部門有關人士介紹,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勞動力市場景氣有所上升,崗位需求和求職人數分別增長了68.5萬和53.5萬。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的情況仍然很嚴重。《光明日報》報道認為,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供需之間嚴重地不匹配。
報道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對今年一季度全國89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調查研究表明,職位供求嚴重不匹配,如:天津保險業務員為8∶1,采購人員為9∶1,而天津機動車駕駛員卻為1∶31,維修電工為1∶56,化妝師為1∶7;重慶裁剪縫紉人員為7∶1,機械電氣工程設備安裝工為8∶1,但是重慶機動車駕駛員為1∶6;沈陽數控操作工為6∶1,模具鉗工為7∶1,然而沈陽行政業務人員為1∶8。這使近17%的就業機會在無形中流失,全國累計崗位達152.6萬個。
不缺人與崗,而缺引導。專家認為:化解當前就業難的關鍵應著眼于提高勞動力市場的職業供求匹配率。一是改革和加強教育和職業培訓,造就千千萬萬適應勞動力市場需要的技術和技能人才;二是進一步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的建設,為廣大勞動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業信息服務,促進求職者跨區域流動;三是要加強就業指導,幫助勞動者牢固樹立市場就業和終身學習、終身培訓的觀念,掌握基本的求職技能和適應勞動力市場形勢適時轉換職業的能力。(鄭晉鳴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