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紐約六月十七日電 哪些跨國公司在中國賺錢?美林公司本月公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的消費品行業前景最燦爛;重型機械設備廠商面對一個現成的大市場,也肯定賺錢;汽車、移動電話和電腦硬件行業中,產量在增長,但利潤在下降;零售業和家電企業普遍虧損。
今天出版的《華爾街日報》詳細引述了美林公司的報告,并稱,全球新興市場的策略師們對跨國公司在中國盈利行業的數量之多感到吃驚,但發現盈利空間越來越小了。雖然對大多數公司而言,中國市場的份額所占比例很小,但在許多行業,中國市場是最佳選擇,甚至是唯一的希望。
去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外商投資地。迄今為止,即使有“非典”疫情,但低廉的勞動力、正在改善的技術和快速擴大的消費群,仍使中國市場保持著吸引力。
許多外國投資者承認,國內企業越來越精明,中國市場上的激烈競爭愈演愈烈。在尚有盈利的許多行業中,其毛利率逐漸下降。外國公司要維持增長速度,必須涉足中國更貧困的內陸省份,這是一項更艱巨、成本更高的任務。
美林公司的報告稱,跨國公司中,快速增長的消費品行業前景最燦爛,其成功關鍵在于規模效益。這方面的榜樣是寶潔、聯合利華、達能等,他們營銷手段出色,能積極適應當地環境,而且有開拓國際市場的長期經驗。
至于重型機械設備廠賺錢,那是因為它們面對一個現成的市場。中國各地政府和國有企業都在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美林的分析師稱,外國公司往往傾向于選擇那些技術含量高、利潤率相對較高的復雜項目。取得盈利的公司包括通用電氣、西門子和卡特彼勒。
中國的轎車市場蒸蒸日上。幾乎每家主要外國廠商都打算擴建增產,預計今年中國的轎車供應將達到二百萬輛,超過預期的一百四十萬輛量。但是,增長不一定帶來相應的利潤。大眾汽車就是縮影。去年,大眾在中國市場的發貨量上升了百分之四十二點八,但運營利潤僅增長百分之五點六,中國市場的利潤占其公司總利潤的百分之十一點七。
這一狀況在手機制造業中也能看到。長期以來,由外國品牌一統天下的局面發生了重大改變,國內廠商憑精巧的設計、出色的營銷手段和低廉的價格贏得市場。如果對比一九九九年和去年的情況,差別就會明顯了:摩托羅拉的市場占有率從百分之四十跌到百分之二十六,諾基亞從百分之三十二降至百分之十八。上周,摩托羅拉向投資者警告,由于非典型肺炎的影響和當地日趨激烈的競爭,第二季度和全年的銷售和收益將低于預期。其競爭對手諾基亞也作出了相似的預計。許多分析師擔心,跨國公司靠生產手機輕松賺錢的時代過去了。
在電腦硬件領域,人們也有同樣的擔憂。個人電腦廠商更多地瞄準大城市以外的消費者。在中國市場上,外國公司中只有戴爾電腦位居十大生產商之列。
至于家電行業,中國企業一邊保持低價,推出新產品,一邊提高質量。跨國公司要想在家電上贏利,只能去內陸地區“墾荒”。而幾乎所有在華外國零售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
不過,在中國擁有三十九家大型超市的家樂福宣稱盈利。去年,他們在中國的凈銷售額達到十二億美元。
美林報告的結論是,在中國經營的最大問題是,幾乎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外國啤酒廠通過和國內廠商合作獲得成功,但軟飲料行業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則堅決抵制合資。經驗都不適用于“中國市場”,最多適用于“某些行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