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叫“落葉歸根”,講的是離家的游子在外漂泊多年後,終究會回到生他養他的故鄉。短短四個字浸透了中華民族古老而傳統的重親情重鄉情的文化特色。然而社會畢竟在飛速發展,在世界越來越走向一體化,21世紀初,來日的新華人中的年長者已悄悄跨入了半百之齡,是落葉歸根還是落地生根,還是四海為家,如何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這一問題已越來越迫切地走進了這些新華人的生活中。
為此記者對新華僑中45歲以上的30戶家庭作了調查采訪,結果顯示,新華人經過在日本社會十幾年的奮斗融和,雖然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特點和生活重心,但大部分人的心態顯現出以下特征。
一、“孩子去哪兒,我去哪兒”
孩子小時,由父母主導孩子的人生,孩子隨父母遷移。而在父母年老時,孩子又主導了父母的人生,父母將隨孩子的遷移而遷移。曾在年輕時為在異國打拼,經歷了骨肉分離的父輩們,年老了,再也不愿面對孩子的離別。這成了在日華人安排老年生活的一個突出的心態特色。
許麗和丈夫來日本已15年了,女兒小麗現在國立大學讀二年級。平日只要提起女兒,許麗的臉就會生動許多,眼睛也隨之放亮。解她的人介紹,許麗夫妻倆1988年來日,在經過留學、打工、就職,家從北海道、長野到東京的遷移后,現在總算穩定下來了。現在許麗的丈夫在一家小公司做電腦工程師,許麗則還在做著零碎的不固定的小時工。女兒很爭氣,雖是小學四年級時才來到日本,但學習刻苦,成績不錯,順利考入了國立大學。許麗講,由于來日本時夫妻倆都已30出頭,語言關過得很慢,因而這十多年的生活是在磕磕絆絆、惶恐忐忑中度過的。丈夫一直在一些小公司中就職,做契約社員,因而他們沒有加入國民年金和厚生年金,也沒有買房,現在還住在租賃的團地住宅樓房里。
對于今后的安排,老年的生活,她目標明確:“孩子去哪兒,我去哪兒,就是不想再分離了。”因而現在許麗雖已年近50了,但還是和剛來時一樣,在打工的同時,盡量節約每一分家用,家里能不置辦的家具都省略了,隨時做著隨女兒上路的準備。
和許麗一樣想法的人還有很多。李麗華,在國內也算是名人了,曾在全運會上獲得過獎牌,現在在日本做起了全職主婦。她正在鼓動丈夫想辦法去美國,因為她的兒子想去美國留學。而她講,在孩子小時曾為了在日工作,而把孩子留在了國內姥姥家,在孩子上小學時才接來日本,因而總覺得對孩子內疚,這些年很寵兒子。現在想到要和孩子分開心里就打顫,真不想再分離了。雖然她們一家已在日本辦理了永住手續,但對她來說,和孩子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和孩子在一起”可以說這是全世界父母的共同的心愿,但在心態上行動上,強烈地追隨子女,依賴子女則是新一代華人移民特有的特征。不能不說,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新華人移民生存環境碰撞后的產物。新一代來日華人,大多在國內受傳統的中國文化的教育長大。來日后,尤其在初到時期,語言文化相異,精神無所寄托,在艱苦的異國奮斗中,子女往往就成了他們的精神支柱,因而對子女的親情占據了他們感情生活的很大比重。而老年在異國的孤獨感和對故鄉的思念又都化做了最直接的對子女親情的依賴。
二、永不疲倦的奮斗者
年齡在50歲左右的華人,很多人在國內經歷過下鄉、當兵、返城、再求職、考學等那段特殊的生活。在有了那一段生活經歷后,有人把這當做了生活中的歷練和財富,在以后的奮斗中有它墊底,就無所畏懼了。這批人在國內奮斗的,大多都是各部門的中堅骨干。而來日發展的同樣也是一批永動機,一批永不疲倦的奮斗者。
許先生夫婦正是這些奮斗者中的代表人物。許先生夫婦倆是在插隊的農村認識的。許太太講,在農村時,許先生就拼命上進,每日練鋤,終于成了鋤地的一把好手。返城后,夫妻倆雙雙考進了大學。來到日本時,許先生35歲,許太太34歲了。但沒有猶豫,夫妻倆又再次雙雙踏進了大學院。
等到許先生博士畢業已是40出頭,而他們放在國內的孩子也已上了小學三年級。孩子接來日本,夫妻倆又雙雙就職后,日子總算安定下來了。但安定不是許先生的性格,在辦理了永住手續,買了房子,生了老二(第二個兒子)后,許先生再掀奮斗高潮,辭了職,自己開辦了一家公司。經營公司自然要花費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后,許先生的公司終于初具規模,成了一家業績不錯的中型公司,這時年已50開外的許先生又瞄準了中國市場。
現在許先生正往返于中日之間,為他的公司聯系中國市場和在中國的合作伙伴。提起老年的安排,許先生也爽快:“我還不老哇,再拼幾年,什么時候拼不動了再說。”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許先生的周圍,他的一大群朋友之中,和他相同經歷者大有人在。和他一樣奮斗不息的人也不在少數。高先生小許先生兩歲,是許先生在國內大學時的同學,不同的是高先生在國內時學的是自動化控制專業,因日語好,在國內就兼翻譯,經常來往于日中之間,后來就直接到日就職。工作幾年后,高先生的公司搞起了電腦,高先生首當其沖改了行。熟悉他的朋友介紹,高先生的特點是不管干什么,一干就鉆進去,很快他的電腦也搞出了點名堂,并升任公司開發部的部長。
穩當日子沒過幾天,已來日15年,年過45,兒子正在上高中的高先生卻又有了驚人之舉。他辭去穩定高收入的工作,而和一家小公司合作去中國辦起了分公司。已年近半百的高先生現在正在中國境內的新公司里忙碌著,他的妻子調侃他:“他就是這樣的人,閑著難受,不冒風險難受。”他的朋友也贊許他“奮斗成癮”。
提起老年的打算,高先生的妻子說,對于高先生是累倒在哪里就呆在哪里。雖然他們在日本有房子,但在中國國內也買了房子,老年何去何從,只有那時才知道。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不僅是新一代華人的特點,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這一美德,使老一代華人憑著三把刀(剪刀、菜刀、剃頭刀)起家,如今在世界各地各個角落都有了立足之地,而在日新華人在已有的知識、學識的基礎上,再憑著這種沖勁,這種倔強的奮斗,短短十幾年,就在日本社會撐起了一片天地。現在在日本各行各業作為主力沖鋒陷陣的華人比比皆是,而華人企業也成了日本企業界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些新華人,盡管他們以后會隨著事業的發展選擇老年的定居地,但相信他們無論到哪里定居都會把這種徹底的奮斗精神帶到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在記者調查采訪的家庭中,只有三分之一的華人在日加入了國民年金。這就意味著在三分之二的華人家庭若老年留在日本,將沒有經濟上的保證。這也成了眾多的華人家庭在選擇老年去向時舉棋不定的原因之一。應該說保險意識,尤其是法定的應交年金等,既是保障老有所養,社會穩定的必要手段,也是現代人為自我保護而應有的觀念。據了解,日本的年金制度規定,年金交滿20-25年方可在65歲以后支取,而交納年金的年齡最高可到70歲為止。而在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也日漸完善,各地對海外歸來的華人華僑也都制定了相關的加入保險的措施和辦法。那么華人朋友,如果您正在為老年定居何處而傷腦筋,年金這一因素應在您的考慮之列。
來源:日本中文導報 作者:李春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