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我們國家引進的很多大片在國外都是有級別的,像《拯救大兵瑞恩》、《廊橋遺夢》、《人骨拼圖》等等都是輔導級的電影,也就是由于有暴力、血腥等鏡頭,所以觀看這類影片的未成年人需要在家長同意或輔導下進電影院,而且必須年滿13歲,換句話說,13歲以下的兒童是不適合觀看的。可是類似這樣的電影在國內上演卻沒有任何限制。”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尹鴻教授認為,國內的影片由于沒有分級,導致不適合的人群也去觀看,造成了很多觀影過程中的尷尬。“像這次我去看《周漁的火車》,由于不分級,很多家長在事前不知道電影的內容,就帶著孩子去看,坐在我前面的就是一對父子。一到情愛場面,爸爸就會讓孩子閉眼,那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時不時就會問,‘爸爸,我可以睜開眼睛了嗎?’結果,一場電影下來,那孩子至少問了五六次。電影分級主要保護的是未成年人的利益,告知家長電影的級別,能夠達到引導保護的作用。
青年導演王齊在接受時訊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國家的電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由國家統一規劃的,每年召開一到兩次的題材規劃會,來決定一年里要拍攝的影片數量和題材范圍。全國各大電影制片廠都有規定的任務,因此以前根本就不需要分級。現在情況有了改變,如果說要分級,那么就要有一個標準,我們以什么標準來給電影分級?比如說,接吻的鏡頭長度有多長的時候能夠被接受?還有,演員在詮釋情感的時候,到底能表演到什么深度?在沒有分級制度之前,導演心中沒有清晰的框架。例如目前熱映的《周漁的火車》,片中有一段達8分鐘的激情戲,在送審過程中,誰也不敢打包票它會一次通過,但事實上它不僅一次通過了,而且后來導演還補拍了一些激情段落,由此可見,并非所有的導演在拍片之前都非常明確一些特別場景的界限。如果有了電影分級制度的出臺,導演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但不太可能會達到想拍什么就能拍什么的地步,不可能出現像好萊塢拍攝性愛場面的鏡頭那樣,會具體到可以拍到什么部位、什么樣的部位可以看到、什么樣的部位不能看到。在國外,分級的標準中有非常細致的劃分,例如表現得怎樣算是血腥,什么程度算是在藝術范圍,傷口充滿整個畫面的二分之一、或是四分之一,都有標準。因為好萊塢的影片是為院線做的,它們會把制作完成的影片分為幾級,分別在主流院線、文藝院線、先鋒院線以及專門播映限制級影片的院線發行,國外的這些分級可以說是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分級。而我國電影市場上的分級只不過是在一定的范圍內即在主流電影中做分級。說到底,也就是讓一部分人先閉上眼睛。不要總因為要顧及到所有人的接受能力,而這個不能拍那個不能拍。”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也有許多人提出電影不必分級,因為我們國家有“少兒不宜”這個標準,這個標準不但沒有起到保護未成年人的作用,相反還起到了“欲擒故縱”的效果。尹鴻在接受采訪時說:“國內第一部‘少兒不宜’的電影應該是《寡婦村》。但是很短的時間,負面作用就顯示出來了。一方面,大家都濫用“少兒不宜”作為招攬觀眾的牌子,“少兒不宜”不再是內容的標尺,倒成為了廣告招牌。到最后,很多本來很大眾化的影片也要標注“少兒不宜”,使得觀眾覺得很厭煩。另一方面,一批人單純地追求‘少兒不宜’,在影片中生硬地穿插一些情欲場景。”但是尹鴻認為,不能因為這些負面作用,就否認電影分級制度。
“‘少兒不宜’算哪個級別?多大算少兒?10歲算,17歲還算嗎?要分級就要分得細,現在什么都講究細分。否則電影分級分來分去,沒有意義。最后的結果肯定是哪個級別的電影好賣,所有的電影就擠到那個級別上去。就像大家都要到電影院里看‘少兒不宜’,看來看去,根本就沒有什么‘不宜’的。”一位接受采訪的外企職員表示,要分級就要認真分,像美國電影,讓人很清楚,名副其實。
據了解,美國的分級制度是最細致的。尹鴻先生說:“美國電影被分為五級,G、PG、PG-13、R和NC-17。G是所有人都可以觀看的,也就是我們說的老少咸宜的普通級;PG是有一些內容不適合孩子,屬于警告級,由家長決定孩子是否可以觀看;PG-13是13歲以上青少年需輔導觀看,13歲以下孩子不適合觀看;R是17歲以下青少年需父母陪伴觀看;NC-17是17歲以下青少年禁止觀看。電影院、音像制品店都需要按照這一標準,不得向不符合標準的青少年出售電影票或者音像制品,否則就是犯法。這其中,PG至R的影片占了電影總票房的60%至70%,因為他們受眾面廣,所以制片商也喜歡投資這幾個級別的電影,而兩個終端級別的電影卻不討片商喜歡。而中國的電影基本上都是普通級的,只有壓力大的時候才會出現輔導級的影片。”
尹鴻認為中國現在許多很流行的影片都屬于輔導級。“《誰說我不在乎》里面就有很多黃色隱喻,很不適合放在暑期檔放映,但是我們還是這樣做了。《英雄》里面也充斥著暴力、殺戮,也是輔導級。同屬輔導級的還有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因為里面有臟話、暴力;《周漁的火車》也一樣,因為里面有情欲場面。但絕不是說,除了卡通片,青少年就沒有什么適合觀看的影片了。像馮小剛的許多影片還是屬于普通級的,雖然里面可能也有一些調侃的黃色段子,但那是需要成人讀解的,孩子在觀影過程中還反應不過來。”
無論是贊成電影分級的人,還是反對電影分級的人,都認為如果要分級,就需要一個硬性的明確的標準,絕對不能搞模模糊糊的“少兒不宜”。
導演立場
導演:張元代表作:《我愛你》等
在我看來電影分級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剛開始拍片時我就覺得電影應該分級。因為我們不可想象一個已經成熟的人和根本沒有長成人的人,他們對于電影的欣賞會處于同一水準。比方說如果我們在熒幕上看到人在做愛和一個15歲的人看到這一場面,感覺肯定是不同的。
我們知道一個成熟的人欣賞電影和對于世界的看法、觀念和道德水準與那些未成年人是不一樣的。我也不贊成十多歲的兒童來看我拍的《東宮西宮》這樣的電影。這部電影曾在全世界40多個國家公映,在美國也被列為限制級影片的發行。
我覺得如果電影分級后,會使大家有興趣到影院去看電影。因為這一制度的出臺就意味著拉開了成年和未成年的觀眾界限。大家知道,成年人是有各種需要的,而有些老少皆宜的影片又未必能滿足不同觀眾層次的需要。很多導演在創作時難免會感覺縮手縮腳。一旦有分級制度出臺,他們可能會更深入地去表達一些東西,當然,分級制度不等于說導演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因為就創作本身而言,要實現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覺得應該讓大家欣賞到各種類型的影片,特別是對于很多觀念已經成熟的成年人。任何視覺、聽覺上的、有節奏的、能給人帶來愉悅的畫面都是沒有傷害的,反而會給他們帶來心理快感和藝術享受。我是希望這一制度能盡早地出臺,它對于中國電影市場和保護未成年人都是有益處的。
導演:馮小剛代表作:《一聲嘆息》等
我個人認為電影分級制度是勢在必行的,對創作者和觀眾都是有好處的,前一段時間我就說過,要呼吁中國電影的分級,電影分級對創作者和觀眾都是高度負責的,電影分級后就可以把不適合某部電影的觀眾保護起來。
導演:張一白代表作:《開往春天的地鐵》
一說到分級制度就有很多人會認為,導演們要去拍三級片或血腥暴力的影片,事實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大部分導演都是有責任心的。
現在因為沒有出臺這樣一個標準,所以大家在創作時往往會有所顧忌和猶豫,不知道自己拍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觸犯某些禁忌,有時候往往還要作出兩個版本的準備,不過我覺得目前審片的領導們也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保守,像影片《開往春天的地鐵》的送審過程中,原本以為不會一次通過的,后來事實證明卻是十分順利。
但作為導演,我覺得還是希望出臺這樣一個制度,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拍攝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針對不同年齡的觀眾群,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創作手法,出臺這樣一個分級制度,不僅有利于導演創作的電影產品的豐富和多樣化,而且對觀眾也有好處。
導演:陳兵代表作:《絕地蒼狼》
我覺得中國目前可以采取電影分級,也希望實施電影分級制度,那樣可以激活電影市場。香港電影的三級制度是色情片泛濫的溫床,三級片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色情片,這些是電影分級制度的一些負面影響,但我認為內地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都與香港不一樣,在內地實行電影分級制度不會出現太壞的情況。另外,吳宇森被稱為“暴力美學”大師,如果他的片子被完全否定,那么他怎么能多次獲國際大獎?
院線態度
呼家樓影院:我認為電影分級利大于弊,現在電影內容比較貧乏,如果分級會有更大的空間,拓展故事情節,豐富藝術表現形式。現在我們電影院票房屬于中等偏下水平,相信分級后票房會有好轉。以前電影宣傳貼上“少兒不宜”反倒吸引觀眾,比如《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有少女裸體的鏡頭,它怎么少兒不宜了?說不清。
電影分級后,觀眾可以根據不同需要選擇喜歡的影片。孩子可以看《獅子王》、《玩具總動員》等,成人看自己喜歡的片子,至于負面影響應該不會太大。女士可以有男士陪同看一些驚險刺激的電影,孩子不是電影院的主流觀眾,他們學習忙,家長管教也嚴,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看電影,所以分級不會對他們有很多壞處。我們國家電影院大部分屬于國有企業,如果電影分級國家會制定相應的規范和制度,作為我們來說,要保住飯碗當然要按規定執行:什么級別適合什么年齡段的觀眾看。這樣的話,也能與國際接軌,不過是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青年宮影劇院:
我覺得我們不應馬上實行電影分級制度。因為那樣做可能會使經營方面無法很好地把握。難免有些影院為了賺錢放棄原則,不到這個年齡段的觀眾也允許入場看電影。不過從管理和營銷看,電影分級適合市場運作,對觀眾會有更強的針對性,影片劃分了類型,選擇起來可以更明確一些。就我們現在的法治環境來說,分級制度是否適合我們,很難說。
紅樓電影院:電影院放影片還是大眾化好些,分級會影響收看。比如某一級別電影不許某些年齡段的人觀看,這樣會縮小觀眾群,票房可能會不如以前。另一方面,一旦電影分級,也可能會出現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想放映什么就放映什么的狀況,那樣不一定能保護得了青少年,所以電影分級還得有度。
來源:青年時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