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少妇a级毛片,julia无码中文字幕在线,高清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1000,亚洲成av人电影网站


中國新聞社
中新網分類新聞查詢>>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國內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生死時速礪膽識-中國空軍第一試飛大隊試飛紀實

2003年01月22日 07:57


整裝待發


精心指揮


認真演練

  隆冬時節,北方某機場,一發綠色信號彈騰空升起,一架剛出廠的國產新型戰機昂首直刺天穹,駕駛這架戰機的就是我軍第三代戰機首席試飛員———空軍第一試飛大隊大隊長付國祥。這個大隊從第一代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到第一架國產新型第三代殲擊機,他們先后成功試飛出了我國三代20多種型號的殲擊機,創造了我國航空史上數十個第一,為我國國防建設和提高部隊戰斗力做出了貢獻。

  試飛沒有現成路 領導帶頭探新路

  走進空軍第一試飛大隊榮譽室,布滿了耀眼的獎狀、錦旗、牌匾和各種榮譽證書。政委張波指著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向記者講述那隱藏在照片背后的一幕幕往事。

  1998年12月16日,中國第三代戰機橫空出世。擔任首席試飛員的大隊長付國祥跨進第三代戰機座艙時,備感肩上任務的神圣。那一天,軍委首長來到機場專門觀看首次試飛。當一顆綠色信號彈騰空升起,付國祥隨即駕駛國產新型戰機昂首直射天際……他憑著嫻熟的技能,在萬米高空忽而小半徑盤旋,忽而一個漂亮“S”型機動,使現場觀摩的人目不暇接。多少希望、多少期盼、多少艱辛、多少奮戰,都凝聚在這一刻。當他完成規定動作平穩落地跨出座艙時,面對一束束鮮花和一張張笑臉,多少汗水、多少奮斗、多少探索、此時此刻都化作成功的喜悅……

  為了早日飛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空中戰機,付國祥和他的戰友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國產殲擊機從第二代到第三代跨越非常大,戰機的性能提高了許多倍。為了掌握飛行專業術語,試飛員把自己封閉起來,突擊強化訓練。規定半年時間學完的課程,只用一個月時間就攻克了。經過不懈努力,試飛員高質量地完成了理論改裝任務。

  進入飛行改裝后,由于時間緊、任務急、經費又緊張,惟有突破常規才能保證改裝進度。改裝中,付國祥和他的戰友們多的只飛了26個起落16個小時,少的只有兩個起落兩個小時,創造了中國飛行員改裝時間短、質量好的新記錄。

  大隊組建50年來,經過一代代大隊長和試飛員們的忘我拼搏和不懈努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戰勝了一次又一次風險,先后進行了7000多架次飛行,成功首飛了5個機種20余種型號,創造了我國航空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

  生死時速礪膽識 臨危不懼化險情

  飛行是勇敢者的事業,試飛更是飛行事業中的險中之險。試飛員要飛別人沒有飛過的飛機,飛別人沒有飛過的課目,要與飛機的各種“極限”參數打交道,探索飛機、發動機的最大、最小數據。可以說,試飛員的每一次飛行,都是對風險和死神的挑戰,每一個人都有過生死臨界的非凡經歷。

  去年11月30日,試飛員叢剛駕駛我國新型戰機升空進行大馬赫數升限試飛,這一課目要求馬赫數和升限都要飛到極限,是試飛過程中風險最大的課目之一。當戰機在加力狀態飛至極限高度時,失去動力的飛機頓時變成幾噸重的鐵砣,以每秒鐘七八十米的速度墜落下來。

  空中發動機停車是試飛員遇到的緊急情況。如果說,空中發動機單發停車讓人一身冷汗,那么雙發停車同時發生,就更讓人驚心動魄。叢剛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正面臨一次嚴峻的生死考驗。此刻,他心里明白自己面臨的險境,但他更多想到的是必須保住珍貴的試驗數據,以便分析故障原因。可是,該型戰機雙發停車尚屬首次,沒有現成的處置方案,更何況他從未經歷過雙發停車這樣重大的空中險情。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叢剛努力使自己鎮定下來,操縱飛機一邊迅速降低仰角、收油門、輕壓坡度……艱難控制著飛機狀態,一邊與地面塔臺指揮員聯系。同時,按特殊情況處置方案迅速做好空中再次開車的各項準備。然而,失去動力飛機的飛行狀態越來越難控制,更為嚴重的是,由于供電停止,高度表不指示,無法判斷飛機高度。

  置身險境的叢剛,只要輕拉座位的彈射手柄跳傘,危險馬上就可以消除,但他知道,這架戰機價值數億元,摔掉一架,會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他想:一定要把飛機保住!在地面雷達的監視下,飛機降到1.2萬米時,大隊長付國祥一聲令下,叢剛沉著按下啟動開關,“轟!”飛機仿佛是睡醒的雄獅,昂起機頭重新躍入云端。大隊長付國祥告訴記者:在大隊的歷史上,試飛員進行過6000多次試飛曾多次遇險,如空中停車,放不下起落架、發動機喘振和座艙蓋脫落等重大險情就達100余起,但再大的險情也從未擋住試飛員探險的“征途”,他們用摯愛和生命詮釋著共和國航空工業與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閃光歷程。

  敢與天公試比高 挑戰極限不畏難

  試飛員的“坐騎”從來都是最先進的機種,承擔的科研試飛項目幾乎都是剛從圖紙變為實物,需要通過試飛對各項參數進行驗證后,才能交付部隊使用。在未知條件下進行飛行,風險系數不言而喻,稍有不慎,就會機毀人亡。

  這是一次極限參數試飛,要求試飛員飛出極限數據。趙士兵駕駛國產第二代新機躍升至1萬多米高空時,飛機突然失去控制,大側向滑動并劇烈震動。由于震動強度超出標準幾倍,致使機身在抖動中“嘎嘎”作響。趙士兵的腰部也因飛機大側向滑動而被扭傷,他馬上意識到飛機出現了超音速失速。此時,任何一個微小的錯誤操縱都可能導致飛機空中解體,導致機毀人亡的悲劇。按慣例,試飛時遇到重大險情試飛員可以棄機跳傘。但趙士兵不情愿就這樣放棄心愛的戰鷹和凝結著科研人員大量心血的科研成果。他心不慌、手不亂,憑著多年的試飛經驗,判斷是飛行速度超過極限而導致飛機空中飄擺。于是,他強忍腰部扭傷的疼痛,迅速采取應急措施:拉操縱桿、收油門、關加力減速……干脆、利落、準確的幾個動作在瞬間完成,飛機隨著高度的下降,震動消失、恢復了正常飛行。失控的烈馬終于被降伏,他以自己人生的“黑色”14秒鐘,換來了一個新型戰機的誕生。

  試飛員被稱為“與魔鬼打交道的人”,他們每走一步都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副大隊長畢紅軍是立過戰功的空軍特級飛行員。去年6月,他被指定參加國產新型渦輪風扇式發動機的試飛任務。在國產新型的戰機上試飛,在我國尚屬首次,不僅技術難度大,而且每個課目的風險也大。試飛那天,他的“坐騎”被人為安裝了兩個不匹配的發動機,一臺是進口的、一臺是國產的。為準確掌握飛機在不同高度發動機的性能參數,當飛機躍升高度1萬米時,畢紅軍關閉了一臺發動機。只剩下一臺發動機的戰機突然重心偏移,他一邊控制飛機狀態、一邊下降高度。按照地面準備的特情處置預案,他本想利用下降高度再次啟動開車,可戰機從80 00米一直降到6500米,一連5次啟動都沒有成功。

  險情傳到地面,機場的氣氛像凝固了一樣,所有人員的心都揪緊了,大家都心急火燎地盯著地面監視儀,當高度降到5800米時,他的第六次啟動終于成功了。此后,他又一連幾天連續作戰,高度一次超過一次,難度一次比一次大,結果計劃飛54個起落,他只飛了27個就達到了廠家設計要求。國產新型發動機的研制成功,不僅填補了我國發動機研制的空白,更為重要的是標志著中國的航空工業步入了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

  肩負重任攻難關 為國爭光競風流

  今年1月8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決定為試飛大隊榮立集體功,以表彰他們在試飛國產新型發動機中做出的突出貢獻。翻開試飛大隊的歷史,大隊先后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一次;榮立空軍集體二等功一次;多次被軍區空軍、航空工業總公司和航空工業集團評為先進集體和記集體功。有60余人分別榮獲國家、軍隊和地方三等功以上獎勵。

  面對殊榮,試飛員們并沒有滿足。他們清楚,當今科技日新月異,裝備發展越來越快。新科研試飛項目越多,試飛員肩上的擔子就越重,他們常常是剛完成一個項目,又接到另一個新項目,有時甚至幾個項目同時進行。雖然試飛員都有本科學歷,但他們還要不斷給自己“充電”。在完成緊張、繁重試飛任務的同時,試飛員們大多數時間都在查閱國外最新的試飛資料,與工廠科研技術人員探討有關技術難點問題。

  試飛員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和精湛的飛行技術,還要有科學家那樣縝密的思維。去年3月30日,試飛大隊迎來了創建50周年華誕,新老試飛員歡聚一堂,國產第一代戰機首席試飛員吳克明告訴記者,1956年他有幸被選為國產戰機首席試飛員,并成功首飛了代號為“0101”號的第一架國產殲擊機。雖然首飛成功了,但在接下來的特技和故障試飛中卻充滿了風險和艱辛。試飛僅有膽量是不夠的,由于文化水平低,他吃了不少苦。一次,他在試飛飛機過載時,老是達不到8個過載要求,盡管他使出渾身解數,把自己掌握難度最大的特技動作做完,也只能達到6個過載。后來一位外國專家向他建議,你先大速度俯沖,再突然拉起,飛個“V”字型試試。他心里清楚這樣飛的危險性大,弄不好飛機會空中解體,但他認為冒這個險值。就這樣,吳克明經過地面認真準備和充分論證,終于飛出了8個過載。

  老一代試飛員善于學習和鉆研的光榮傳統,今天在新一代試飛員身上進一步得到了弘揚光大。去年10月,副大隊長畢紅軍到西北大漠進行導彈定型試飛,這是一項高風險試飛課目。稍有不慎,就會機毀人亡。為防止意外,畢紅軍在翻閱大量資料的同時,還與科研人員一道,反復研究打導彈的最佳方案,經過認真準備,他摸索出了打迎頭和尾后發射導彈的規律。正式試飛那天,他沉著地按照飛行指令,準確進入攻擊空域,迅速捕捉目標,輕輕按動發射電鈕———“轟轟!”長空炸響一聲霹靂,導彈直中靶心,靶機凌空爆炸。“首發命中,試驗成功!”之后,他又在不同條件下發射了7枚導彈都準確擊中目標。創新是試飛員前進的動力,也是他們永恒追求的目標。大隊創建50多年來,他們先后推出了國產高性能發動機、打新型導彈等6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有400多項填補了我國航空工業的空白,有的成果還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歷史不會忘記,每創造一項第一,都凝聚著一代試飛人的心血,每一種新機型的誕生,都會在萬里藍天留下閃光的航跡。

  (文章原載于《解放軍報》,作者:趙波、董長軍、戴景濤)


 
編輯:李淑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