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3日電 每逢年關,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時有所聞。輿論往往把矛頭指向打工者為之工作的承包商或包工頭。但有媒體認為,這其中可能存在某種認識上的誤區,而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其根源是工程款被拖欠。
中國青年報刊文說,那些富有正義感和善良的人們在為農民工吶喊、助威時,在不少情況下,卻把板子打錯了地方。有些承包商或包工頭惡意拖欠農民工的血汗錢,這種現象有,但畢竟拖欠的數額不大。
文章說,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建設市場的管理混亂無序,資金不到位的工程頻頻上馬,“沒有資金爭著上,有點資金全面上,有了資金也盡量少給或不給,逼著承包單位墊錢上”,已經成為當今建筑市場遭到扭曲的“普遍”規律。有的建設單位信用意識淡薄,“拖欠有理、拖欠有利”之風盛行,甚至把拖欠工程款作為一種經營手段甚至生財之道,也有的建設單位把拖欠當作變相籌措資金的渠道。
文章強調說,特別是有些地方政府領導,為了搞什么“形象工程”、“X長工程”,不是沒有錢亂上馬,就是決策失誤,導致資金無法回籠等等。
文章引述權威部門對7個城市和12家大中型建筑企業拖欠工程款進行的統計說,截止2001年底,7個城市拖欠工程款471.724億元,其中政府工程拖欠工程款占13.36%;12家大中型建筑企業被拖欠工程款97.91億元,其中政府工程拖欠款接近50%。
如此這般,就形成一條解不開的巨額“債務鏈”:建設單位不支付工程款給承包商或包工頭,承包商或包工頭就無錢給農民工發工資。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承包商或包工頭也是受害者,并且受害程度比農民工更厲害。打個簡單的比方,建設單位想投資100萬元建樓,其實他只有60萬元,最后,他只能拖欠承包商或包工頭40萬元,那承包商拿什么來支付農民工的工錢呢?農民工拿不到工資,就有可能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
文章說,若不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即使對承包商或包工頭施加再大的壓力,恐怕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杜絕農民工爬塔吊討工資之類的事情發生。
文章認為,治“本”就是要在全社會加強誠信教育,建立信用制度;完善法律法規,強化監控,杜絕不到位的工程上馬,杜絕“形象工程”,建立工程保證擔保制度等。只有解決了工程款拖欠問題,才能徹底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