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8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道,1月6日的《紐約時報》刊登長篇文章——《對抗趨勢:中國吸引海外科學家歸國》(Fighting Trend, China Is Luring Scientists Home),文章以海歸科學家施一公和饒毅為例,分析了海外華人科學家歸國現象,稱中國正大力發展科學,以期縮短與世界科技強國之間的差距。
文章開篇描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施一公全職回國事件,稱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資助,并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令人震驚。
文章引述施一公的話說:“我覺得我欠中國一些東西。在美國,所有的事情或多或少都已經建立起來了,而在中國,無論我做什么,影響可能是上十倍的,甚至百倍!
文章表示,與一些美國人猜想的不同,施一公和其他一些離開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并沒有為此感到特別后悔。雖然有很多美國頂尖大學希望施一公加入,并且他很快在普林斯頓獲得了學術職位,但他相信,許多亞洲人在美國會遭遇到無形的障礙。
文章還關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放棄美國國籍事件。文章說,饒毅對比了中國的“自省”和美國的“自滿”。當美國駐華大使館問他為什么要放棄美國國籍時,他寫信表示,美國在911之后已經喪失了道德領導地位,但是“美國人仍然沉迷于其國家和自身的偉大。”
文章說,中國在研發上的投入占到GDP的1.5%,雖然低于美國的2.7%,但比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要高得多。2007年,中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數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
不過文章同時表示,數量不等于質量。雖然有著巨大的投資,中國在許多科技領域仍然水平落后。至今尚無中國大陸本土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2008年,中國獲美專利數僅列第十位。
不過,中國正在作出種種努力發展科學,包括吸引海外科學家回國。近年來,像施一公這樣的有名望的科學家開始返流。他們的回歸帶著這樣一個使命——撼動中國任人唯親和庸才當道的科研文化。
文章特別提到,2008年5月,施一公被邀請到中南海向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其他高層官員討論中國科技的未來。
在科研經費方面,文章引述饒毅的話說,國家在資助科學方面非常大方,挑戰在于如何確保聰明地使用資助。
文章最后引述施一公的話說,他對清華生命科學持樂觀態度。當然他不會認為清華的科研已經達到普林斯頓的水平,他將清華比作一所受人敬重的美國州立大學。不過,施一公表示:“過些年,我們會成功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