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讀博士的兒子,想在中國國內找個女朋友,李萍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天各一方,現在的孩子哪還像我們這代人這樣,有那么強的奉獻精神,能放棄自己的事業過去陪他呢?”
反應強烈,皆因李萍對奉獻體會太深。奉獻,幾乎是李萍陪兒子出國時的寫照。當時上高二的兒子去以色列讀書,而李萍的丈夫也在以色列一所大學任職,她毅然決定:陪讀!她的確做到了放棄,放棄事業,也放棄了一個年近中年的人多年來營造出的親友環境。
但陪讀的兩年中,李萍卻深感“與世隔絕”。“我跟老公聊天,翻來覆去就那些事情,他知道我是憋壞了,耐著性子聽我講。”而她,除了教會兒子做了幾道四川菜外,并無太大收獲。最可笑的是看電視,耳濡目染并沒有讓李萍了解一點語言或風土人情,反而是“電視開著,我腦子里想著別的事。”折磨人的是,“別的事”也大多是出國前的陳年事。
一次回國過年,親朋關心的都是:去過哭墻嗎?國外環境很美吧?聽說你們住的地方邊上有條河?他們的生活習慣如何,是不是和中國人很像?這些問題讓在國外整天圍著兒子轉的李萍深感“挫敗”。然而,最讓她吃驚的,卻是兒子說出的感受:“和我的外國同學聊父母,覺得差別太大了,從小到大,我們的父母什么時候鼓勵過我們啊?全是打擊!”兒子的朋輩心照不宣、點頭微笑。
李萍又做了個毅然的決定,和丈夫一起前往芬蘭,讓兒子繼續在以色列念書。“他要的是我們的鼓勵、支持,不一定是天天能看到我。他從前是個連選課截止時間都不知道的孩子,現在自己打工,為了省錢走兩公里和同學去打乒乓球,他知道怎么計劃自己的生活,也應該知道了。”和兒子分開之后,李萍反而能看到國外環境對兒子的影響,一些可喜的影響。至于做飯,那就交給電話和網絡來解決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