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鄭也夫
當代生物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被以后的學者不斷引用:將電機放在三只老鼠的下丘腦,老鼠面前放置三個杠桿,壓第一個杠桿釋放食物,壓第二個杠桿釋放飲料,壓第三個杠桿釋放迅速而短暫的快感,老鼠很快分辨出三個杠桿并只選擇了第三個,直到餓死。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味沉溺快樂的追求將帶來滅頂之災。
讀者可能會說,這實驗不恰恰說明動物的行為完全是追求快樂嗎?不錯。但是首先要說這是人為制造的環境,在此環境中它因追求快樂而死亡,如果這種環境持續下去,只有當一只不一味追求快樂的老鼠出現時,才會走出死亡開始繁衍,其后代秉承父輩的基因,也將是不一味地追求快樂的老鼠。其次,我們之所以看不到被自然環境中的誘惑吸引而一味追求快樂至死的動物,很可能正是因為它們早就被淘汰了。換句話說,經自然選擇活下來的動物都不是一味追求快樂的。
當代神經學家喬治,科布從另一個角度闡述,過多的、沒有限度的快樂,對生存有害無益:“快樂是一個指導我們行為的獎勵系統。但是快樂必須有內在的限度。假如一個動物過于沉浸在吃的快樂中,它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掠食者的獵物。快樂必須足夠短暫,以使我們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到下一項任務上。進化使得人不可能有永久的快樂——太多的快樂只會使我們無法專注于基本的生存。”
幸福很難定義,我自己比較確定的有限看法是,快感和幸福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二者間的一項最外在的區別是時間。快感是短促的。而幸福是一種持續的狀態。英語“幸福”的構詞妙不可言:Well Bing。Bing的一個意思是“存在”,Well Bing 直譯是“好的生存狀態”。
幸福不是某種物質,不是某種目標,它是從事某一活動的副產品,是因專注于我們所熱愛的、富于挑戰性的活動而獲得的狀態。自然選擇和進化決定了快感不能太長,而好的狀態可以悠長。如果工作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如果人們投入其中不能獲得良好的感覺,很可能堅持不下來。而進化的結果,顯然是將良好的心情與非受迫性活動中的良好狀態結合到了一起。它是悠長的,而食性之快感是速生速滅的,兩種行為特征合二而一,構成了一種生存優勢。
在傳統社會中,宗教或某種理想主義,都曾經是可以攏住人們身心的東西。但是現代社會中,歸宿變得個性化。每個人要去尋找攏住自己身心的東西。對幸運的人來說,工作就是樂趣所在。但對更多的人,工作是謀生的手段,是被動的、不得不做的事情。他們必須在工作之余尋找某些持久的興趣。興趣幫助我們熱愛生活,幫助我們以相當的強度面對和融入生活中的一些主題。
(摘自《神似祖先》)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彥宇】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