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單曉英
為了身體更健康,人們都堅持著一些“道聽途說”的習慣。殊不知,這些小習慣和做法卻給自己的未來埋下了無數健康隱患。
【飲食篇】
你習慣每天喝水>8杯
真相:體內系統失衡,維生素流失
你認為,每天喝8杯水(2OOOmL)有益健康?但事實是,喝太多水也會給身體帶來麻煩。一個人水喝得太多,極容易使體內的電解質失去平衡,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族及維生素C)也更容易流失。那么,正常人每天喝多少水量才算是適當的呢?一般而言,健康成年人每天的確需要補充2000mL左右的水分,但這2000mL水分不一定都由喝水獲得,而應該把食物里的水分一并算進去,這才是正確的保健方法。
糾正:扣除由食物中攝取的1000mL~ 1200mL水分,我們每天只要再喝1000mL~ 1200mL的水,平均上午兩杯、下午兩杯,也就足夠了。
你習慣飯后一杯茶
真相:讓你的腸道變成“垃圾站”
飯后飲茶將沖淡胃液,不但影響消化吸收,對消滅食物中的病菌也是不利的。特別是在吃過肉類食品后立即飲茶的做法,會使得腸道蠕動減慢,從而延長身體垃圾在腸道內的時間,使得毒素被身體反吸收。
糾正:飯后至少1h再喝茶。
你習慣上頓飯吃多了,下頓就免了
真相:讓你肥成豬頭
你以為你這種做法很高明么?其實身體比你高明多了,不僅你吃多少它能容納多少,它還會在你不吃的情況下,自動降低身體的消耗量,把能量儲存起來。反而不規律的飲食方式,會擾亂身體的正常消化規律,導致肥胖。
糾正:每頓飯都保持七分飽。
你習慣喝牛奶補鈣
真相:多喝反而缺鈣
這個說法聽起來像個歪理,連孩子都知道牛奶是健康飲品,富含蛋白質,可以補鈣。為什么多喝牛奶反而增加缺鈣的機會,導致骨質疏松呢?因為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而蛋白質過多容易導致鈣質流失,骨質反而會更加脆弱。
糾正:一天1~2杯牛奶就可以滿足一天所需的鈣質。
【生活篇】
你習慣感冒后多喝水
真相:減慢感冒的康復速度
喝過多的水,會導致體內電解質失衡,反而減慢感冒的康復速度。此外,感冒和發燒時也不宜大量進食,因為饑餓感可以令身體產生大量對抗急性細菌的物質,加快康復速度。
糾正:想感冒好得快最好少食多餐,或者用一杯溫水沖泡1片1000mg的水溶性維生素C片,增強抵抗力。
你習慣做馬桶上的書呆子
真相:便秘、痔瘡癌
有調查曾顯示,1/2以上的人喜歡在上衛生間的時候看雜志或者研究資料,有的男性還常常一邊吞云吐霧一邊看,衛生間儼然成了“臨時圖書館”。
入廁看書會使排便意識受到抑制,不僅會引發便秘,久而久之還會增加患上痔瘡癌的危險。如果你的家人正好喜歡這樣,那么你就要不厭其煩地去“打擾”他,每隔5min就去敲敲衛生間的門,并提醒他不要“霸占”衛生間。
糾正:把書換成音樂,這會讓你更“順暢”。
你習慣熬夜后盡情補覺
真相:毫無益處
熬夜之后,最期待可以徹底睡個安穩的長覺。但事實上,就算睡得再多也沒有益處。一個人的睡眠時間是由生物鐘決定的,如果不在需要的睡眠時間內,其他時間再怎樣補眠也是無用。并且就算在床上睡滿12h,也補不回來昨晚熬夜的4h。
糾正:如果前一晚熬夜,第二天不需要日間長時間補眠,反而應該繼續日;顒,這樣晚間自然會沉睡,睡眠質量更好,能得到充分休息。
你習慣睡在他的懷抱里
真相:越睡越累
你已經習慣在他的臂彎或懷抱里睡覺?
相擁而眠無疑是最浪漫的方式,但是,這樣做會降低呼吸質量,導致睡不沉而且多夢,產生越睡越疲累的感覺,容易影響健康。
糾正:為了健康著想,最好背對背入睡,愛是需要呼吸的距離的。
你習慣做周末宅女族
真相:傷你的脊椎沒商量
為了彌補一周都沒有睡夠的懶覺,周末的你是不是賴在床上就是不起來,最好是吃完了接著就睡,在床上看書、看電視、打游戲。雖然休息可令受傷的肌肉自行修復,但請別總賴在床上,臥床休息超過兩天亦會導致背部問題增多,令肌肉和骨骼衰弱。
糾正:建議你堅持每天花3mln進行“上跳”運動,美國《醫學權威報告》曾登載過一則醫學研究:每天上跳5~50次,脊椎骨的含鈣量半年內可增加13%。
【運動篇】
你習慣飯后走走
真相:破壞營養吸收
飯后“百步走”,非但不能活到“九十九”,還會因為運動量的增加,影響消化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尤其是有心臟功能減退、血管硬化等病癥的人,飯后散步多會出現血壓下降等現象。
糾正:飯后應該靜丄坐或平躺休息30min,等胃內食物初步吸收后再行運動。飯后散步一定要等到飯后1h再進行。
你習慣拼命練習腹部運動減掉小肚腩
真相:毫無效果
每天把仰臥起坐做到大汗淋漓,效果未必好。能量消耗的概念是整體的而非局部,比如運動減肥時,雖然臉部沒有進行任何鍛煉,但它卻會瘦下來。過度的腹部鍛煉容易導致肌肉疲勞,且易造成該部位損傷。
糾正:想要減肚脯,除了腹部運動,還需要堅持做全身的有氧運動,并配合一個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譜。
(摘自《科學之友》)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彥宇】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