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需求不振的背景下,中國出臺了有諸多亮點和突破的新一輪醫療改革的“中國方案”,莊嚴承諾將向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人民提供“人人享有”、“病有所醫”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顯示出可貴的勇氣和智慧。
這一涉及13億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實施方案,詳細闡述了將在3年內重點抓好“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5項改革,提出3年內中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將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為了實現改革的目標,各級政府在3年內投入8500億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億元。
縱觀新醫改方案,改革的思路和目標十分清晰——強調以醫療衛生體制公益性為核心,讓醫院回歸非盈利性,以政府為主導分配醫療資源,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之一終極目標。
其中,“維護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無疑是本次新醫改的最大亮點。人們注意到,方案在有關公益性的表述中用了“回歸”和“落實”這兩個關鍵詞。事實上,醫學的特殊性決定了醫療衛生行業都應該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此次公布的方案中,諸如“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將覆蓋所有困難家庭”、“盡快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基本藥物全部納入醫保藥物報銷目錄”、“新增衛生資源將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這一系列具體而實的“承諾”無一不指向“公平”與“公益”。
此間觀察人士認為,新醫改方案中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目標體現了改革開放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對公民健康權的保障更是中國政府長期以來倡導“以人為本”施政理念的彰顯。
普遍的共識是,凝聚了社會各界人士心血與期望,并最大限度集合了民意的這一新的醫改方案,在原則和方向上是正確的。但有了好的方案,還要看能不能落實。此間多位專家表示,新醫改落實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如何統籌兼顧、綜合協調,把政府投入切實地變成百姓的福利。
此次醫改的確有許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協調,比如:在以政府為主導分配醫療資源的前提下,能否調動醫院改革的積極性;作為新醫改的“深水區”,如何讓公立醫院在被“切斷”創收機制但同時還承擔大量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的情況下切實做到“回歸公益性”;在新醫改方案以公立醫院為主導體現公益性的大格局下,民營醫院還有多大作為空間。尤其是8500億資金的投入,能否在有效監管下落到實處……這些難題是否能行之有效地解決,關系著新醫改能否真正實現“人人共享”的目標。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建議,可以在中央醫改領導小組之下再設立一個專門機構推進醫改,統籌總的投入資金,保障醫改進行;加強跟蹤調查,及時發現推動過程中問題;可以考慮將醫改實施情況作為地方政績考核的標準。
事實上,從1949年中國建立起由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合作醫療組成的福利性醫療保障制度至今,從早期的“政府包辦”到“包而不辦”,直至后來飽受詬病的在全盤公醫的框架里的“醫院創收”,中國對醫療體系的改革一直在摸索中進行。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建立一套符合國情又行之有效的公共醫療衛生保障體系都是一個難題。尤其對于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城鄉、地域發展水平差距大等復雜國情的中國,更是沒有一個現成的藍圖或案例可以借鑒。因此,中國要真正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制度”這一宏大目標,其過程必定是長期和漸進的。接下來,讓13億國民早日真正實現“病有所醫”,將進一步考驗中國政府的勇氣和智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