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網癮被列為精神疾病 臨床診斷標準出臺。 中新社發 宋學海 攝
圖為在北京一網吧,網友正在玩游戲。 中新社發 仲兆華 攝
|
漫畫:網癮被列為精神疾病 臨床診斷標準出臺。 中新社發 宋學海 攝
圖為在北京一網吧,網友正在玩游戲。 中新社發 仲兆華 攝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網癮=精神病?
網絡成癮要作為精神障礙中一個獨立診斷單元,還有待精神科專家的認可
★ 本刊記者/ 蔡如鵬
中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的出臺沒有像它的制定者期望的那樣,結束醫學界長期以來無規范網癮診斷標準的歷史,反而引發了更大的爭論。
根據新標準,網絡成癮將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和治療的范疇。很多網民對此表示不能理解:迷戀網絡怎么就成精神病了?
牽頭制定新標準的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陶然解釋:“網癮雖然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但患者并非瘋子。”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精神疾病包括很多種,就網絡成癮而言,是指反復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
“我們不是把所有長時間上網的人都列為網絡成癮者。”陶然說,網絡使用情況可分為正常使用、過度使用和網絡成癮,診斷為網絡成癮必須要符合一系列嚴格的標準。
怎樣才算網絡成癮
11月8日,陶然等人制定的這個新標準剛剛通過了專家的論證。該標準詳細界定了網絡成癮的“癥狀”“病程”及“嚴重程度”,被評審專家認為是目前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權威的診斷標準。
陶然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新標準對網絡成癮癥狀的描述首先有兩條:一是對網絡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沖動感;二是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
除此之外,具備以下5種癥狀之一,就可以判斷為網絡成癮。這些癥狀是:上網時間不斷延長;想要減少或停止上網卻不成功;明知上網會給自己帶來或已經帶來危害,仍忍不住繼續上網;除上網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明顯減少,失去以前的愛好;用上網來回避現實或緩解不良的感受和情緒。
陶然說,網絡成癮可導致患者性格內向、自卑、與家人對抗及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出現心境障礙,部分患者還會導致社交恐懼癥等。
根據使用網絡的目的,新標準把網絡成癮分成網絡游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關系成癮、網絡信息成癮和網絡交易成癮5類。其中,網絡游戲成癮占82%,其次是網絡關系成癮,即網戀、網婚等交友方式。
同時,新標準還對網絡成癮的病程標準作了界定,平均每天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超過6小時,同時符合癥狀標準3個月以上。
在陶然看來,新標準的確立不僅為臨床醫學增加了新病種,還明確網絡成癮患者應由具有精神科的醫療單位收治,為這些患者得到科學有效治療提供了途徑。“網絡成癮是可以治療的,一般治療時間為3個月左右,80%的患者都可以通過治療擺脫癮病。”
據悉,新標準將送衛生部報批,在全國各大醫院,特別是三甲醫院精神科推廣使用。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出臺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的國家。
新標準從何而來
“這個標準是我們4年來對3000多人進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結論。”陶然說。
為了幫助網絡成癮者告別網癮,2005年3月,北京軍區總醫院開展了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集中住院治療,并于2006年3月創辦了國內第一家網絡成癮診療基地——“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
經過幾年的臨床實踐及研究,這個基地在來自全國的3000多例網絡成癮患者的臨床資料中,抽取1300余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臨床跟蹤研究。“我們收集了50%以上的患者同時擁有的癥狀,然后我們又研究這些癥狀發作的頻率。”陶然說。
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最初他們根據臨床經驗并參考國內外網絡成癮研究文獻,擬定了一份診斷標準條目的草案,包括8條癥狀表現。
然后,對以“沉溺于網絡,影響學習、工作或人際交往”為主訴就醫的110例患者進行標準草案調查,向患者家屬及其本人詳細詢問患者的癥狀表現,將癥狀出現頻率高于50%的條目保留,低于50%的刪去,形成初稿。
接著再對符合初稿癥狀標準的408例網絡成癮患者,進行臨床觀察、訪談、治療,于出院1年時隨訪,根據隨訪結果統計網絡成癮復發率及診斷符合率。
最后,由全國多家醫院精神科醫生使用癥狀標準初稿對上述相同主訴就診的150例患者進行現場測試。根據測試結果決定是否對初稿的語言描述作調整,確定診斷標準定稿。
在研究中,陶然發現癥狀標準草案中的第1、2條出現頻率最高。“這兩條正是診斷(物質)依賴綜合征所必須具備的兩條核心癥狀即渴求和戒斷。”陶然說。
第3~7條癥狀單獨出現的頻率均在70%以上。因第8條“向親友等隱瞞傷亡情況”出現的頻率低于50%,故將其刪去。
考慮到網絡成癮者多為青少年,陶然等人最后采用了一個靈活的癥狀標準,即2+1模式,具備成癮核心特征的第1、2兩條及后5條附加癥狀中的任意1條,而不要求7條同時具備。陶然說:“這樣‘防治關口’可以前移,以便對他們盡早實施醫療干預。”
目前,中國約有4000萬未成年人網民,其中有一成左右沉迷網絡。其中13~17歲青少年成癮者比例最高,另外大學生中也有9%的網癮患者。
網癮算不算精神病
有消息說,中國成為第一個把網絡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的國家后,將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
“中國在這項研究方面居于領先地位,因為我們是最早成立這種診所的國家之一,我們有大量的病例,可以進行充分的科學分析。”陶然說。
但新標準公布后,在國內卻沒有得到一致的公認,不少專家對此提出了質疑。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兒童心理學專家杜亞松教授說:“網絡成癮至今還難以斷定是一種疾病,精神病更是無從談起。”
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許明智也對把網癮納入精神病診斷范疇表示異議:“是否有科學依據?因為對于網癮是什么,醫學界一直還有爭議。”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黃悅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對網絡成癮的診斷,是比照成癮性行為來定的。”成癮性行為還包括賭博成癮、酒精成癮等,是精神障礙中的一種。“但網絡成癮要作為精神障礙中一個獨立診斷單元,還有待精神科專家的認可。”
據悉,對網絡成癮判定主要是依據《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診斷標準》(CCMD-3)和《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
網絡成癮的概念是1995年由美國人伊凡·戈德伯格率先提出的。不過讓人驚訝的是,這竟源于一個玩笑。
戈德伯格是紐約的一位精神病學家。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決定和人們開個小小的玩笑。他聲稱自己發現了一種新的精神疾病,名為“網絡成癮癥 ”,并列出了7條診斷標準,包括“因網絡而放棄或減少重要的社交和職業活動”“對互聯網抱有幻想”和“手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作出敲打鍵盤的動作”等。令戈德伯格意外的是,他的幾位同事在看了這篇編造出來的“診斷標準”后竟然承認自己有網癮,并寫信給他尋求幫助。網癮問題這才開始漸漸為人們所重視。
但戈德伯格本人并不贊成把網癮列為精神疾病之列,“其實,玩牌、賭博或上網本身是沒有什么可以成癮的,人們之所以對此成癮是因為他們借此來克服自身的壓抑、焦慮或社交障礙。”戈德伯格說,“如果你把成癮的概念擴大到人的每一種行為,你會發現人們讀書會成癮,跑步會成癮,與人交往也會成癮。”
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人相信確實存在著網絡成癮這種病癥。美國圣波拿文圖大學教授金伯利·楊就是一位堅定的支持者。
通過對網絡使用者的調查研究,金伯利·楊制定了一套診斷標準,共10條。她認為如果受試者符合其中4條或是4條以上的標準,且持續超過12個月以上的時間,就可以診斷為網絡成癮者。事實上,國內網癮研究者所使用的診斷標準,大多就源自她的這套標準。
對于國內新標準的出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張建新博士持歡迎態度。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中國有大約400萬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但他同時強調,網癮是否納入精神疾病還應謹慎,因為“畢竟中國的網民有2.53億之多”。★
圖片報道 | 更多>> |
|
內地一線女星床戲盤點 | 韓國女星上位的潛規則 |
鞏俐"裸替"秀性感身材 | 敢當面罵毛澤東的女人 |
少女交友不慎 色誘敲詐10萬元 |
因家人反對男子街頭劫持女友 |
學生軍訓猝死 學校判賠9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