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的觀眾認識李立群,恐怕是從無數部臺灣電視劇開始,直到有一天,一段臺灣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通過不同渠道亮相,似乎才對李立群的身份有了新的界定,舞臺劇演員,臺灣職業劇團表演工作坊創始人之一,臺灣話劇復興、繁榮期的參與與見證者。與他的對話,不是臺灣又一段娛樂史,而是將表演藝術融于血液的那幫人的人生故事。
李立群:臺灣演員,表演能力范圍很廣,口白精彩,是廣告界的最愛,也是臺灣難得的全才演員。1981年以《卿須憐我我憐卿》一劇獲金鐘獎最佳電視男演員獎,之后參演了多部電影演出,像《光陰的故事》、《黑金》等電影,為此他獲得過臺灣電視金鐘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社教節目主持人獎和1997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國際影展最佳男演員獎。
而他最為人熟悉的就是與賴聲川一起成立了表演工作坊,參與了包括《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紅色的天空》、《誰家老婆上錯床》等戲劇演出。還和李國修一起創立了“李氏風格”的相聲劇,包括《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我們說相聲》和《臺灣怪談》,以上三部就是表演工作坊甚至是臺灣劇場中最為經典的相聲劇。這三部的錄音帶每一張都賣到四白金(《那》為六白金)以上,經典段子廣為傳頌,并且讓已被人遺棄的相聲重新風靡全臺;在這里,李立群的演出讓老一套的相聲表演活絡起來,他的臺詞功力和表演身段讓一切顯得舒服熨帖,笑料來得自然而然,《那》更將人們帶進劇場,從此改變了很多臺灣劇場的動作模式。
涉足電視
綜藝小品是在拿腎上腺素去演
李立群在念海專的時候通過中國青年劇團受到話劇表演啟蒙,然而當時的臺灣話劇仍處在一片慘淡的環境里,畢業后他只參演過一部舞臺劇作品,無奈之下,惟有轉戰他最不喜歡的表演環境——電視公司。
南都周刊:中國青年劇團是什么性質的團體?很火嗎?
李立群:不不,它不是一個很火的劇團,實際上,那時候臺灣劇團也沒有一個很火的。有一個在新中國成立前在重慶做藝專教授,叫做李曼瑰老師,70多歲,他組織了當時臺灣一批優秀的戲劇老師,用國家給的經費成立了這樣一個劇團,免費招生,老實說,我看到那個名字,還以為是教京戲的,就跑去了,結果一看原來是話劇,想著既然來了就報名唄,就報了舞臺技術組,當時想學習打打燈光也很好玩嘛。那個劇團也有趣,就招過那一次生,一共20多人,所以其實那個劇團比較像是我們大學時期的課外業余興趣小組,畢業了,也就煙消云散了。
南都周刊:后來你也去參加了華視演員訓練班,這個對舞臺表演有幫助嗎?
李立群:沒有,那個訓練班其實是一個敲門磚,如果沒有參加那個,你就沒有辦法以華視基本演員的身份去電視臺演戲,我那一屆1978年報名的人數有一兩萬,只錄取20人。其實那個班學的東西更形式化,反而沒有中國青年劇團學的具體踏實。
南都周刊:在電視公司里的《綜藝一百》也沒有鍛煉到你的演技么?
李立群:我是從話劇的基本理論學習開始入行的,從旁觀者來看當時的電視劇,就是很粗糙,這是它的一個特質,它不允許你慢工出細活,我們是很不喜歡這樣的形式的,這個環境對演員是消耗大于成長的,只能更努力去學,所以在頭幾年我是以不聊天出名的,變成了其他演員眼中的怪人。至于《綜藝一百》,確實就是實戰,每場都要專注去做,而且這種小品式的表演跟一般正常表演的節奏是很不同的,小品的內容專門有個編劇在寫,結果到后來幾乎是焦頭爛額,編不動了,就隨便丟一個題目給我們這些演員,自由發揮。它的形式跟精神有點類似于現在王偉忠做的《全民大燜鍋》,它們都是很急,要求立刻拿出東西來,所以逼得演員的神經很緊繃,最后我們形容這是在用腎上激素表演。
回歸戲劇
直到看到賴聲川我才有動力回舞臺
直到1984年賴聲川出現,一直在關注臺灣舞臺劇演出的李立群才真正有了動力,想要做點什么,彼時,金士杰的蘭陵劇團已經通過全新的藝術創作《荷珠新配》給戲劇界打了一劑強心針。
南都周刊:你跟賴聲川成立表演工作坊花了多少錢?
李立群:一毛錢都沒花,政府有一個考試官會過來看,結果一看到是我們三個人,也不敢考就走了。那時候有個機構叫新象文藝中心,許博允先生負責,他就在做藝術買辦的工作,經常引進一些藝術團體表演,他幫我們出錢,負責那些場地成本。演出需要執照,我又找臺北市政府社教司去辦了一個表演藝術劇團的執照,對外我們則稱為表演工作坊。賴聲川學歷最高,我們就叫他當團長。這個過程并沒有壓力,也沒有什么使命感。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