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日,英國優秀華裔青少年夏令營拜謁黃帝陵。圖為出生于臺灣的吳沛珊在仔細端詳蔣介石題寫的“黃帝陵”碑。 中新社發 冽瑋 攝
七月六日,英國優秀華裔青少年夏令營拜謁黃帝陵。圖為營員們在軒轅廟前。 中新社發 冽瑋 攝
|
七月六日,英國優秀華裔青少年夏令營拜謁黃帝陵。圖為出生于臺灣的吳沛珊在仔細端詳蔣介石題寫的“黃帝陵”碑。 中新社發 冽瑋 攝
七月六日,英國優秀華裔青少年夏令營拜謁黃帝陵。圖為營員們在軒轅廟前。 中新社發 冽瑋 攝
|
中新社西安七月六日電 題:華夏“第一陵” 血脈總相連
——英國優秀華裔青少年夏令營拜謁黃帝陵素描
中新社記者 冽瑋
盛夏,站在黃帝陵前的公路上,遙望滿山遍野的翠柏,郁郁蒼蒼,十八歲的伍騮皓很興奮,原來位于中國腹地的華夏圣地是如此的美麗。橋山之巔、翠柏森森,沮水之畔、流水泱泱,祭殿之上,肅靜莊嚴。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生于山東壽丘,葬于陜西橋山。千百年來,黃帝陵一直是無數炎黃子孫心中的圣地。
導游緩緩介紹起黃帝的故事,營員們都沉浸在對先人的崇敬和懷念之中。由于大多數人中文的聽力較差,他們一致推舉喜歡中國歷史的趙昱凡,用英國孩子所熟悉的語言風格,從頭再講解一遍。
在黃帝手植柏旁、軒轅廟里,這個愛笑的陽光男孩,成了此間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惹得游客們紛紛追著營員問,你們是中國人嗎?為什么英文說得這么漂亮?!
據了解,海內外華人有規模地謁拜黃帝陵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人數與年俱增。人群中有白發老者,也有幼齒稚童。海內外華人整修黃帝陵的殷切之情,漫染橋山,十幾年來,海內外各界捐資達一億多元人民幣。始祖“圣地”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呈現出“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恢弘氣勢。
穿著吊帶衫的吳沛珊,青春靚麗,她出生于臺灣,五歲跟隨父母移民英國。現在就讀于倫敦大學英皇學院,攻讀醫科。她說她每年都會回臺灣一次,一方面陪伴親人,一方面進修中文來充實自己,她的外公還教會她寫毛筆字。
她認為,以前的中國歷史是課本上的、是別人說的,而今卻是自己親身感受、親眼看到的。“原來平面的東西,現在變成立體的了”。通過這次活動,她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當在軒轅廟內看到孫中山、蔣中正、毛澤東及鄧小平等國共領導人在這里的題詞,被整整齊齊地排列在一起時,她馬上跑上去,仔細端詳起來。
十九歲的張藝獻,是在英國長大的馬來西亞華僑,他特別熱愛中文,他希望以后能到中國來實習和應用他所學到的知識。而漂亮的任夢婕出生于英國,幾乎不會說中文,卻愛穿印著鮮艷的小玫瑰花中國式肚兜裝,時尚而張揚,她不時請張藝獻替她當翻譯,問這問那。也成為人們眼中的“風景”。當被問及此次西安行的感受時,兩人異口同聲地微笑著說:“很累,但很開心”。
在傳說中的黃帝腳印石前,當聽到導游介紹,根據腳印黃帝可能有三米高,身材高大的孫迪不禁大叫,NO,NO。出生于北京的楊舒若有所思地說,這次在陜西,看了很多文物,如果這些文物會說話,它們就是一部中國的歷史書啊。
在高大的黃帝陵祭祀大殿前,所有的營員展開鮮艷的營旗合影留念,面對眾多閃爍的鏡頭,他們驕傲地打出了各種酷酷的手勢,笑得無比燦爛。(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