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華僑農場參加地方社保統籌人數已超10萬,低保救濟工作基本做到應保盡保
林陽友夫婦是上世紀60年代從印尼回國的歸僑,退休前,林陽友原在農場中學任教,丈夫原在農場供銷科養豬場工作,但退休前兩年豬場解散,停薪留職在家,僅有179元退休金,林陽友也于1993年10月退休,退休金180元,由于當時農場的經濟效益差,職工工資都已拖欠嚴重,更別說退休金的發放了,加上隨著夫婦倆年齡增大,丈夫又體弱多病,家庭經濟捉襟見肘,十分艱難。
2002年,省對華僑農場職工養老保險納入地方統籌的一次性補繳統籌金給予補助,幫助職工納入地方社會養老保險統籌,目前,夫婦倆每月都可從社保局領到1000元多一點的養老金,盡管退休金不算高,但對林陽友家庭而言,有了固定的基本生活保障。正如他們所說:“中學剛解散那時,女兒又遠嫁外地,經濟也不富裕,我們夫妻倆一直為下半輩子的生活發愁。參加養老保險后,我的生活才有根本的保障,我們也才定下心來。政府推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切實保障了我們職工的切身利益,解除了后顧之憂,否則,真不知道我們的日子該怎么過!”
據了解,到2006年底,全省華僑農場已參加地方社保統籌人數102755人,絕大部分華僑農場的低保救濟工作也已納入屬地管理,基本做到應保盡保。隨著《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解決社會保障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實施,各級政府將積極籌措資金,對華僑農場中困難群體和困難地區的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給予適當補助。此外,《意見》還提出加快歸難僑的危房改造、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妥善處置歷史債務、做好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和開發利用管理工作等措施,著力解決華僑農場職工生產生活保障突出問題。
補助困難群體和困難地區的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
據省僑辦的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華僑農場有45367名離退休人員參加地方社保統籌,其中歸難僑16430人,退休人員人均每月養老金630多元。全省有5個華僑農場參加了城鎮醫療保險,其他華僑農場大部分職工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我省華僑農場職工養老保險存在問題主要是養老保險納入地方統籌后基金收支缺口大,此外,華僑農場中困難群體和困難地區參與醫療保險也存在較大的經濟壓力。
為解決這些問題,《意見》規定,各級政府要積極籌措資金,對華僑農場中困難群體和困難地區的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給予適當補助。據了解,省財政從今年開始將對東西兩翼、粵北山區和江門恩平、臺山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華僑農場職工按人均35元給予補助。據悉,隨著《意見》的實施,我省將對拖欠離退休人員離退休金、華僑農場“4050”歸難僑職工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企業繳費、歸難僑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歸難僑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缺口給予一定補助資金。《意見》還要求要安排好中央專項補助資金。這位負責人表示,這表達了省委、省政府借國務院國發[2007]6號文的東風,徹底解決華僑農場職工生活保障問題的決心。
使廣大歸難僑“居者有其屋”1.69萬戶受惠
此次省委、省政府除了著力解決華僑農場的社會保障問題,還著力解決華僑農場的生產生活條件,把加快歸難僑的危房改造、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納入到《意見》之中,據省僑辦的有關負責人認為,這體現了《意見》立足于為華僑農場職工謀取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以解決當前緊迫的生存和社會穩定的問題為著力點,將廣大華僑農場職工的根本利益作為解決問題的核心和前提。
針對全省歸難僑危房戶眾多的問題,《意見》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每戶不少于1.5萬元的標準對歸難僑的危房改造給予補助,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全省華僑農場歸難僑1.69萬戶危房改造任務。這一措施將使全省23個華僑農場的16932戶、58760名歸難僑受惠,據了解,此項工作已于2006年開始實施。至去年底,全省23個華僑農場已動工興建(修繕)安居房給4514戶歸難僑,其中2165戶已喜遷新居。
公共設施規劃融入地方
針對華僑農場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的問題,《意見》規定:各級政府要把華僑農場的公共基礎設施納入各行業中長期規劃統籌安排。省僑辦的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徹底改變了華僑農場長期以來“自我投入、單打獨斗”的困局。將華僑農場的公共基礎建設納入各地各行業的總體規劃,大大改變了華僑農場投入不足和無力投入的局面,為其經濟騰飛創造了條件。
卸下“包袱”明晰土地權屬
歷史債務沉重、非農建設用地指標少是制約華僑農場發展的另外兩大因素。據初步統計,至2005年底,全省華僑農場仍有約16.56億元非金融債務亟待處置;2006年底,全省華僑農場職工養老保險資金收支缺口達1.88億元。
對此,《意見》規定:對華僑農場因分離辦社會職能、建設公益性基礎設施所形成的非金融債務,包括歷年拖欠離退休金、職工工資、職工及離退休人員醫療費等,從2007年起三年內分期分批解決,省財政對17個困難華僑農場歷年拖欠款的缺口資金,給予適當補助。這切切實實為華僑農場,特別是困難華僑農場,卸下了背負多年的沉重“包袱”,使其得以輕裝上陣,施展拳腳謀發展。
針對非農建設用地指標的緊缺制約華僑農場經濟發展的問題,《意見》強調,在明晰土地權屬的同時,省有關部門要對華僑農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予以適當傾斜,支持華僑農場開展招商引資和興辦產業轉移工業園,以工業化促進發展,提高華僑農場職工生活水平。豐富的國有土地資源,是華僑農場最寶貴的資源儲備和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明確土地權屬以及給予適當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傾斜,無疑為華僑農場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建立了長效機制。
新聞鏈接
華僑農場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
近幾年來,廣東各級政府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對華僑農場的交通、通訊、供電、供水、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投入,職工入學難、行路難、飲水難、住房難的狀況有所改善。目前,華僑農場的道路改造已納入農村公路管理建設項目,并參照鎮通建制村公路補助標準給予補助,華僑農場交通道路得到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將完成全省華僑農場剩余700公里路面硬化工作。華僑農場的電網改造已納入當地農網改造計劃,用電基本實現與全省同網同價。農村飲水工程也已納入“十項民心”工程,居民生活用水困難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近八成已用上自來水。中小學已納入全省農村中小學改造范圍和全省中小學布局調整范圍,職工子女就學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省財政將繼續每年安排扶持華僑農場事業發展資金600萬元、水利建設補助資金500萬元、老歸僑事業費50萬元,并對華僑農場職工再就業及科學種養技術培訓給予適當支持;省發展改革委繼續每年在省級預算內基建投資計劃中安排500萬元,重點改善歸難僑居住條件和華僑農場投資環境。
記者觀察
六項措施項項指向
最迫切最根本問題
此次省委、省政府《關于解決社會保障若干問題的意見》中關于華僑農場部分,不單單涉及養老和醫療保險問題,還涉及歸難僑的危房改造、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妥善處置歷史債務以及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和開發利用管理工作等問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六方面的問題均是華僑農場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華僑農場發展的根本問題,六項措施既體現了省委、省政府著力解決最突出、最迫切問題的以人為本理念,也體現了對華僑農場長遠發展的深思熟慮。
事實正是如此,以住房改造為例,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華僑農場歸難僑的住房,基本上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完成國家下達的接待安置任務,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臨時趕建的簡易土木結構房,歷經幾十年的風吹雨打和蟲蛀,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出現基礎下沉,墻體風化、傾斜、開裂,墻面剝落,木梁腐朽等現象,而且絕大多數危房屬于二層樓或連體建設,一旦發生倒塌,容易產生大的傷亡。據統計,全省23個華僑農場歸難僑總戶數25747戶,其中危房戶有16932戶,占歸難僑總戶數65.76%。歸難僑危房改造問題,是當前華僑農場反映最普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養老和醫療保險方面,全省23個華僑農場中,只有小部分農場參加了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大部分華僑農場由于經濟困難,無法籌集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繳費資金,職工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一直仍未較好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比較突出。農場職工要求完善保障體系的愿望迫切。
解決華僑農場道路、飲水、水利、排污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明顯滯后于周邊地區的問題,則一方面緩解了農場看病難、讀書難、走路難的民生問題,另一方面也為農場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而對做好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和開發利用管理工作的規定,無疑為華僑農場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建立了長效機制。據了解,全省23個華僑農場的土地總面積達178萬畝,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以及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華僑農場投資環境大為改善,對外資、民資有較大吸引力,但由于受到非農建設用地指標的限制,用地指標的緊缺已成為華僑農場招商引資和發展經濟的瓶頸。
六項措施項項指向華僑農場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指向華僑農場發展的根本問題,既立足于為華僑農場職工解決當前緊迫的生存和社會穩定問題,又立足于為華僑農場職工謀取長遠的發展和利益。難怪乎,華僑農場上下無不深受鼓舞,認為《意見》為廣大職工、歸難僑搭起了“陽光家園”。(陳清浩 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