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0日電 據加拿大《環球華報》報道,6月8日,恬靜的加拿大西岸城市溫哥華,令全球華人矚目;加拿大第一個由華人籌組及主導的政黨——民族聯盟黨(NAP)正式成立。陳衛平就是這個新生小黨的黨領,他表示,在國外,西方人對華人的偏見以及沒有人為華人利益奔走的現實,是刺激他建黨參政的重要原因。
“今天,我們在這里說了些什么,或許后世沒人能記得。但是,今天,我們海外華人攜手,共同開啟我們踏上政治舞臺的歷史,將永遠不會被人忘記。”首次面對眾多中英文媒體,書卷氣十足的陳衛平豪情萬丈。
打破沉默“以華人的名義發聲”
華人組建政黨,這可是加拿大前無古人的事。更讓人驚異的是——49歲的黨首陳衛平,是一位房地產經紀人;另外三位創建者,劉建是導游,年亞南搞裝修,王正還在西蒙弗雷澤大學讀書。四個跟政治不沾邊的人,怎么會想到組建政黨?帶著這一問題,該報記者驅車來到大溫哥華地區華裔人口比例最大(40%)的城市——列治文市。
民族聯盟黨的黨部設在一個靜雅的住宅小區里。在一幢公寓樓的二樓,記者見到了小而“亂”的政黨總部——2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桌上、椅上、地上,堆滿了趕制出來的宣傳冊、海報和紀念T恤。最醒目的是屋子正中掛著的巨型宣傳橫幅:橙色的布條上,寫著“民族聯盟黨”五個繁體中文大字;右下方寫著 “The Nation AllianceParty”;右上角是黃色和黑色兩片楓葉。陳衛平指著橫幅,比劃著說:“使用黃、黑作為民族聯盟黨的基本色,是寓意中華民族的‘黃皮膚、黑頭發’。我們要以華人的名義發聲。”
與老外打交道 不斷遭受刺激
陳衛平出生于北京,父母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教師。1982年,從大連海事大學畢業后,他回到北京,在機械工業學院管理系任教。父母原本希望他一輩子踏踏實實地教書。可10年后,他毅然拋棄了鐵飯碗,到一家合資企業工作,并很快成為該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總經理。后來,這家公司籌劃上市。陳衛平未雨綢繆,于1998年飛赴澳大利亞攻讀MBA,以確保自己能勝任公司上市后的工作。
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碰到一件事,讓陳衛平終生難忘。“有一次,女兒在海邊玩耍,我給她買了一些橘子。一個白人小孩也想吃,我女兒就把橘子遞給了她。可就在這時,小孩的媽媽突然跑過來,打掉她手上的橘子,疾言厲色地對小孩說:‘不要理睬這群人。’這件事讓我深受刺激。”陳衛平知道,那個白人婦女對華人的態度雖是“個別現象”,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西方人對華人的偏見。
兩年后,陳衛平讀完了MBA課程。但是,他原來供職的那家公司并沒有上市。于是,2000年5月,他移民加拿大。剛到溫哥華那會兒,他像很多新移民一樣,經過長時間的輾轉后,才找到一份苦力活。 為維持一家人在溫哥華的生活,陳衛平曾同時打五份工:除了給幾家公司設計網頁、維護網絡,還接了兩份清潔工作。即便如此勞碌,陳衛平每個月也只能賺到3000加元。這在華人新移民中已不算少,但仍遠遠比不上其他族裔人的收入。
在這段艱苦的歲月里,陳衛平經常思索:自己曾是大學教師,也獲得了澳大利亞的碩士學位,現在卻不得不做清潔工,這是為什么?而且,他發現,與他有相似遭遇的華人移民并不少,教授賣魚、博士刷盤子、大提琴家切菜……這在其他少數族裔中絕對是稀罕事兒。陳衛平感到困惑——現在,很多華人新移民的素質已直逼加拿大本地人,其中不少人甚至已超過他們,縱然如此,華人移民在加拿大的整體地位仍然不高,這又是為什么?
在痛苦思索的同時,陳衛平揮汗如雨地努力賺錢。一年多后,他的境況大為好轉。如今,他已是大溫哥華地區的一位知名地產經紀人。 200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班達里的印度裔老板找到陳衛平,稱自己打算參選華人人口眾多的素里市市長。班達里說:“因為你能代表華人。”陳衛平:“我可以加入你的團隊,但你當選后會為華人做什么?”對陳衛平的最后一個問題,印度裔老板無言以對。陳衛平心里一沉:這不是在利用我們華人的選票嗎?于是,他謝絕了對方的邀請。
這次談話讓陳衛平悟出了一個道理:即使少數華人參加了一些黨派,也不可能改變華人移民的整體處境;一個族群如果沒有屬于自己的組織,就不會有人真正維護它的利益。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