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2日電 去年起,中國民間不斷向胡錦濤發出上網聊聊的邀請,而在今年6月20日,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同網民在線交流變成了現實。美國《僑報》6月21日為此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胡本人又一次“開先河”接觸網民,相信會令其親民形象再增分。文章摘要如下:
放眼五洲,“網絡政治”全球升溫,政治人物上網直面公眾,已不鮮見。眼下的美國總統角逐中,更將網絡工具用于拉攏選民、提高人氣甚至是攻擊對手。相比俄羅斯總統普京每年主動“邀戰”世界網民,動輒聊上兩個小時還意猶未盡,胡錦濤20分鐘左右只回答幾個問題的此次在線交流似乎微不足道,但他利用互聯網這樣一個現代化溝通媒介的象征意義卻非同尋常。
中國互聯網普及至今已十年,網民以幾何倍數遞增。通過鍵盤和鼠標參與重大事件、表達自身訴求,也成為愈來愈多中國網民習慣的政治生活方式,而網絡聲音對外部現實世界施加的影響也與日俱增。
尤其是近半年來,進入奧運年的中國屢遇棘手問題,中國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勃發力展現了獨特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在南方大雪災和汶川大地震中積極奔走,在北京奧運圣火海外傳遞受到干擾時聯手護衛,在西方歪曲報道西藏事件時有力還擊……中國網民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爆發的力量之強大,令世界震驚,讓西方媒體感嘆“不怕主流媒體,就怕中國網民”。在汶川地震災區進入重建階段之際,胡錦濤直面網民,可謂對互聯網價值、網民力量的一種無聲肯定。
其實,在信息公開化、行政透明化逐步推進的今天,互聯網這種新興交流平臺因信息量大、即時性好、容易組織、交流范圍廣,在中國政治生態里已有了一席之地,被中共高層定位為中國社會政治有序參與的新渠道。
早在2003年,胡錦濤、溫家寶就公開了網民身份,向外界展現對互聯網的重視;2005至2008年,溫家寶連續四年在“兩會”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主動問候中國網民,并感謝網民分憂,公開肯定了這種“民意直達高層直通車”的溝通方式;去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還專門探討過領導者如何適應信息時代、提高執政水平。
不過,在中國這個網民數已增至2.1億人,據說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的網絡大國,仍有一些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癥”,將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看作公眾單方受益,甚至對網絡發言者打擊報復,釀成新“文字獄”。而對一些官員上網、與網民互動,社會在普遍解讀為看重網絡這一民意聚集之地的同時,卻往往視之為個人執政風格,而非一種主流執政風格和政府意志。
“您平時上網嗎?”、“上網都看些什么內容?”、“網上提了不少的意見和建議,您能看到嗎?”此次中國網民關注度相對集中的這三個問題,看似在問胡錦濤,更像是在問各級官員能否利用網絡便捷平臺關注民聲、民意、民情。而胡錦濤率先公開上網垂范,既用實際行動,又用明確回答——“通過互聯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表達了對互聯網時代的歡迎姿態,“廣直言之路,啟進善之門”。這種清晰而又強烈的訊號,必然會沖擊中國官場風氣,讓更多的官員仿效著“走進”網絡,形成互聯網時代的親政。或許,能否上網“灌水”,是否歡迎“拍磚”,未來會構成官員有無現代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共以網絡成為距中南海最近的窗口,激發公民參政熱情,展現其執政風格更趨開放、自信。而通過網絡自下而上的民意傳遞和大眾體察,漸漸廓清并最終轉化為政府行動,已成為最近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政府與民眾良性互動的模式。這對中國民主政治進程正產生著某些積極影響。從網絡中接受言論自由訓練機會的中國公民,正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身份,催生民主素養。
這種民眾自愿、自發和自由的言論,會是一國政府應付種種壓力的強大后盾。但需要警惕的是,沒有限制的表達空間極易引發亢奮和極端,讓網絡政治誤入歧途。尤其是在擁有2.1億網民的中國,如果說這股力量不加以規范,不加以管理,恐怕一件小事,乘以2.1億就會成一件大事。眼下,“網絡暴力化”不是已在中國初現端倪嗎?
即使在西方,如何保障在言論自由的前提下使之不侵犯他人,也是其民主長期受困擾的“死結”。而胡錦濤“要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的目標,也需要最終具化為引導網民的高明技巧,才能確保助力不致異變為阻力。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