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5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5日刊出署名富權的評論說,馬英九4日接受呂秀蓮專訪。實際上,馬英九與呂秀蓮都對這場“專訪”寄予某種特殊需求,各自達到了其原設想的目的,而蔡英文則成為這場“專訪”的“受害者”。
文章摘編如下:
馬英九昨日(4日)接受民進黨籍前“副總統”呂秀蓮以《玉山周報》創辦人身份進行的專訪。整個專訪答問內容十分精彩,同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兩位前現任領導人就施政論題你來我往,各自出招;高潮迭起,絕無冷場,馬英九并不回避呂秀蓮提出的尖銳問題,侃侃而談,正反詰問都相當精彩,展現出近來難得一見的自信,連一向被認為是“牙尖嘴利”的呂秀蓮也不得不稱贊馬英九“你今天的口才特別好”。但這場“專訪”本身所折射或透露的某些政治涵意,卻比“專訪”的答問內容更為深遠,更為引人注意。
實際上,馬英九與呂秀蓮都對這場“專訪”寄予某種特殊需求。就呂秀蓮而言,在“戰術”層面,是呂秀蓮創辦《玉山周報》后,正好遇上全球金融風暴,再加上“扁案”冷卻了許多民進黨“金主”向綠營捐贈政治獻金的熱心,使呂秀蓮的籌款計劃十分困難,不但是未能如愿開創一個有份量的“綠色媒體王國”,就連每星期出版一次的《玉山周報》也難以為繼,遭遇極大的經營壓力。呂秀蓮極盼能有一個政治大突破的表現,為《玉山周報》掙得亮點,提高其知名度,幫助其走出困境。而專訪馬英九則是為此目地的服務的計劃之一。另一個計劃則是希望能專訪正被羈押在臺北看守所的陳水扁。如果這兩個計劃都能達成,《玉山周報》就成為唯一能同時專訪前現任“總統”的媒體,這對《玉山周報》提高知名度和走出經營困境,會有很大的助力。
在“戰略”層面,被視為民進黨內“孤鳥”的呂秀蓮,顯然已遠離民進黨權力核心,但并不自甘寂寞,正希望能借著過去八年“副總統”的歷史及現在仍被稱為民進黨“四大天王”之一的身份,設法“突圍”,重振輝煌。因此,在“五都”選舉和二零一二年“總統大選”前夕,她要設法抬高自己的政治身價,以求伺機沽出。為此,她刻意抬此次專訪馬英九的定位,不顧當局“總統府”將這場專訪定位為一場單純的媒體對領導人的專訪,也不顧民進黨內“自降身價”的警告,將這場“馬呂會”定位為“朝野政治領袖的首次正式對話”,塑造自己是首個與馬英九“對話”的民進黨領導人的形象,直把蔡英文比下去。
聯系月前呂秀蓮辦公室曾放出的不排除與馬英九搭檔參選二零一二的風聲,呂秀蓮極有可能是要借著這場“專訪”來奠定自己“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位置:既可制造當綠營出于某種需要時,“呼喚”她重新出山的機率,又可針對馬英九要做“全民總統”,及因為目前民調低迷特別需要中間和淺綠選民支持的急切心情,為或有可能會促成“馬呂配”而積累機會。
既然呂秀蓮將這場“馬呂會”本身的政治涵意看得比“專訪”的內容更重更高,因而也就毫不介意放棄由《玉山周報》“獨家”刊載“專訪”內容的難得機會,欣然同意“總統府”將“專訪”內容提供給所有媒體,“獨家專訪”變成了媒體全面公開訪問,只不過是由呂秀蓮一人代表所有媒體發問而已。
在馬英九方面,同樣也存在著種種政治考慮。從“戰術”層面看,近期“頭頭碰著黑”的馬英九,很希望能有一個適當的機會,把自己受到誤解的各種施政設想解釋清楚,以尋求人民尤其是泛綠民眾的理解。如是接受通常被綠營視為“統媒”的《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專訪,可能其對泛綠民眾的公信力和宣傳力會大打折扣。而《自由時報》雖是在泛綠民眾中很有“公信力”的媒體,但《自由時報》卻對馬英九充滿偏見,倘接受其專訪,不但所提出的問題可能會帶“刺”,而且會因堅持“獨家專訪”而可能會使刊出的內容有所偏差,就像其在刊登馬英九車隊照片時發揮“移花接木”技術“功力”那樣,斷章截義,多所歪曲。
就在此時,呂秀蓮提出了代表《玉山周報》專訪的要求,而《玉山周報》雖然立場偏綠,但基本上尚算是較為理性、溫和及負責任,這個“送上門”來的機會,馬英九又豈能輕易放過?正好是要借著綠媒《玉山周報》的專訪,來為自己充任一次“政治化妝師”。
在“戰略”層面,馬英九自遇到種種挫折,尤其是所提出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遇到民進黨的強力抵制后,很希望能有一個與民進黨進行“對話”以至是“政治大和解”的機會,至少是與民進黨進行溝通,避免激化矛盾,當然也是要挽回自己的民望。于是,馬英九一直希望能與蔡英文直接對話,但卻受到蔡英文拒絕,“理由”是馬英九缺乏誠意。現在,馬英九連曾任“副總統”的呂秀蓮都可以“對話”了,展現出了“平等對話”的誠意,那么,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在行政層級上比呂秀蓮還低的蔡英文 ,又再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絕?
由此,馬英九刻意拉抬接受呂秀蓮“專訪”的層級。他不顧“總統府”所認定的媒體單純對領導人的專訪的定位,在昨日派出“總統府秘書長”廖了以親到“總統府”大門迎接呂秀蓮,并應《玉山周報》要求,提供錄像服務,還在專訪過程中,以言必稱“副總統”來稱呼呂秀蓮,刻意地迎合遷就呂秀蓮“朝野領袖對談”的定位。可以說,這是馬英九一場“小馬舞劍,意在小英”的政治秀。實際上,“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事后就公開表示,如果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表達如呂秀蓮這樣的意愿,“府”方也會很快就有善意反應。
正因為如此,對蔡英文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呂秀蓮結束專訪后,主動打電話給蔡英文告知專訪一事,一向很著意并重視事件反應,甚至在“陸委會主委”任內以隨時發新聞稿糾正媒體偏差報道,因而被喻為“蔡更正”的蔡英文,這次卻失場了,只是以身體不適、沒時間看報為由,未對呂秀蓮的報告做出任何回應。而民進黨發言人蔡其昌更是批評王郁琦“如果蔡英文表達如呂秀蓮這樣的意愿”的發言,“讓人感覺充滿算計與操弄”。
因此可以說,呂秀蓮和馬英九都透過這場“專訪”,各自達到了其原設想的目的,取得雙贏的效果,而蔡英文則成為這場“專訪”的“受害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