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7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日前刊文說,中日歷史關系不總是電閃雷鳴和凄風苦雨,日本遺孤訪華團謝恩就為中日關系帶來鮮活的時刻。愿中日兩國能夠更多些這樣的恩情和友愛。
文章摘編如下:
11月1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由野田毅、池田澄江率領的“日本遺孤感謝中國人民養育之恩訪華團”。這次日本遺孤此行是為看望給予他們第二次生命的中國養父母,感謝中國人民的養育之恩。當溫家寶總理說“你們回家了”,當遺孤們深情唱起感謝歌聲之際,此情此景為中日關系注入暖流,也難免不讓人感慨萬千,感動不已。
這場會見活動本來是安排在人民大會堂進行,最后卻被告知會見地點臨時改到了中南海紫光閣。原來溫家寶總理看了有關遺孤們的報道感動得落了淚,所以決定把他們請到中南海,特別是到周總理住過的地方看一看。
正如溫家寶說,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使中國人民遭受了巨大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苦痛。這場侵略戰爭的責任應該由極少數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承擔,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
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戰敗投降后,許多走投無路的日本女人嫁給了社會最底層的中國人,日本移民還把孩子委托給中國人撫養,甚至遺棄了之,他們由中國人撫養長大,在中國度過了幼年和青年時代。
當然根據張志坤、關亞新合著的《日本遺孤調查研究》記載,有的孤兒被騙走,甚至被用槍搶走。有人警告:“收養小日本的孩子,就象吃毛豆喝涼水一樣,早晚是個!”有的孤兒被辱罵、歧視、欺負、虐待,學習、工作、婚姻都受限制,還遭受打擊迫害。但是善良和慈愛更多地體現在中國人身上,化成一座永恒的豐碑。飽受戰爭創傷的中國人民不僅沒有把仇恨轉向日本人民,反而以博大的胸懷,克服重重困難,收留并養育了大量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孩子。中國人,尤其是東北人以博愛之心收養了5000多名日本孤兒。
長春有的婦女當年被日本警察腳踹后流產不育,仍然大度收養日本遺孤。有的婦女看到日本孩子餓了,不顧眾人在場解開衣襟喂奶。養父母以東北人特有的方式親熱日本遺孤,貼臉親嘴擁抱,像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像老母雞呵護小雞。許多日本遺孤在日本有墓碑,父母以為死了,想不到是中國人讓他們活下來。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國政府從中日友好及人道主義出發,為遺孤們尋找親人提供了大力幫助,迄今絕大多數遺孤已返回日本定居。但是日本政府不僅在殘留孤兒的搜索、調查、血親求證等方面怠慢,而且在遺華日僑的歸國問題上,加以種種限制,侵犯了遺華日僑的歸國權利。比如厚生省創設了將親族以外的第三者列為擔保人范圍的擔保人制度。兩廂對比,中國人的恩情更加顯得鮮明和深刻。正如這次日本遺孤感恩團成員們說,中國父母的養育之恩比山高,比海深。遺孤們身居日本,但深深思念在中國的親人和生活過的故鄉。當年見證過日本遺孤被中國人民撫養的吉林德惠民間藝術家張鳳蘭還精心制作了剪紙來紀念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篇章。
日本老人笠貫尚章得知了中國養父母的故事,被他們的情懷深深感動,募捐了8000萬日元于1990年9月在長春建成“中日友好樓”,供29戶住房困難的中國養父母居住。
2007年,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在國會演講中提及遺留孤兒長達10分鐘,在日本反響強烈。
去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日本遺孤在自身生活并不富裕的情況下,積極伸出援助之手,為災區捐建了一所“日中友好希望小學”,這些回報養育之恩的做法超出了固有的單純慈善范疇,為中日友好增加了新的內涵。
此次遺孤們重回故地,與養父母、親朋好友見面,感慨良多,再次感受到中國養父母對他們的那份愛,感受到中國人民對日本人民的真摯情意,表示將繼續致力于日中友好事業,為兩國人民世代友好貢獻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見,中日歷史關系不總是電閃雷鳴和凄風苦雨,日本遺孤訪華團謝恩就為復雜沉重的中日關系帶來鮮活的時刻。但愿中日兩國能夠更多些這樣的恩情和友愛,再也沒有猙獰的殺戮和冰冷的仇恨。(王錦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