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8日電 香港《亞洲周刊》2009年第24期刊文說,香港在兩岸關系中位置微妙,但目前香港傳媒相關的報道流于表面化的居多,著實可惜。如今兩岸關系改善,香港又有輿論擔心所謂香港角色會被淡化掉。這些論點總難免以偏概全,需要各方發聲深入討論,這其中香港傳媒自有重要角色可以扮演。
文章摘錄如下:
九七回歸十二年來,香港特區政府首位局長級官員日前官式“登臺”訪問臺灣。香港主管臺灣事務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作為臺灣“行政院陸委會”的客人訪問臺灣兩天。雙方隨之宣布成立對口的經貿委員會,推動港臺的經貿交流。只是,這些都是人們預料之中的事。
更有趣的新聞是,香港特首曾蔭權會否是下一位正式“登臺”的人呢?再下一條問題就是,在香港出生、按香港入境條例規定應該可以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的馬英九,又能否來港呢?對此,港、臺雙方的官式回應都“外交”得很:共同努力,締造條件,不排除任何可能。
無獨有偶,端午節香港舉辦多年的國際龍舟邀請賽中,出現了一支特別的隊伍——臺灣“中華航空”隊,更妙的是,領頭打氣的是一位稀客——臺灣駐港最高機構“中華旅行社”總經理楊家駿。這位在臺北的官方身份是“行政院陸委會香港事務局局長”的楊總經理,香港人大概還不是太熟悉,但透過這次臺灣駐港機構一反以往低調作風,破天荒首次參加香港的大型群體活動,特別是當楊家駿說出,期望以這次活動融合到香港社會,讓港人認識到有一群臺灣人在港落地生根,愿與香港一起打拼未來的說話,港、臺的情感距離至少因此拉近不少。
與此同時,臺灣的政治人物也開始了一波波的“登陸”(訪問大陸)。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的“登陸”,但更有趣的是,這位綠營的官員訪問大陸回臺后,居然贏得“勇敢臺灣菊”的稱號,反陳菊的聲音雖然責罵她“頭腦實在無夠用”,卻未能阻止陸續再有綠營人士計劃“登陸”。而稍早時,由總理溫家寶拍板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規劃,顯示大陸期望這一連接福建西部、輻射臺灣東部的經濟區,能成為珠三角、長三角兩個主要經濟發展區后的第三個中國經濟主要火車頭。
綜觀兩岸關系的最新發展,不難發現香港和臺灣關系在其中位置的微妙及特別。不過,探討兩岸未來動向以及香港的位置,不是本文的重點及目的。這里想提出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目前香港不少傳媒相關的報道流于表面化的居多。正如以上所提“中華旅行社”在香港的“忽然高調”、陳菊的“登陸”,特別是有關“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在香港媒體中并未見有太多深度分析,似乎仍是“離我太遠”的感覺。
這些年來,香港傳媒不時驚呼,上海要取代香港;如今兩岸關系改善,又有輿論警告,香港角色會被淡化掉。這些論點雖不無道理,卻總難免以偏概全,那就更需要各方發聲深入討論,這其中傳媒自有重要角色可以扮演。
例如上海之與香港的比較,究竟怎樣切入才是實事求是,既不自己嚇自己,也不至于后知后覺;至于香港在兩岸關系中的角色以及港、臺關系,更值得多方提出討論。只可惜,特區政府只講大道理,如短期內可能有沖擊,長遠肯定對雙方都有利,諸如此類;而民間,包括媒體也未見有熱烈討論,至于意義深遠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對香港未來經濟走向有何正、反面的影響,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層面的討論,更是乏善足陳。
無可否認,以上這些題目,相比起千億爭產案、首富添孫等等,其爆炸性及對人們好奇心的捕捉,夸張點形容,可說是毫無吸引力,那又怎能期望傳媒給予太多的版面來報道分析呢?即便有報道,猜猜特首何時能去臺灣,馬英九能否重返出生地,不是更有趣嗎?只是,這兩條問題都屬無法“炒”起來的問題︰首先,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首長的曾蔭權若到訪臺灣,應否拜訪馬英九,在“總統府”內還是另擇地點見面,背后都有著深遠的政治含意。至于馬英九來香港,以何身份來,現在來還是待成功連任后來,先來香港還是先去內地,同樣殊不簡單。若要討論下去,又該怎樣討論呢?被銷情、收視率所困擾的香港傳媒,恐怕仍是煞費思量。(譚衛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