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載北京國際問題學者韋弦的文章《美俄對抗與中國戰略角色轉變》指出,中國的一舉一動將對世界格局走向產生關鍵影響,它的戰略角色也應該從戰略平衡者向戰略建設者轉變。中國沒有必要再去聯合弱勢一方對抗另一方,中國完全可以發揮建設性大國作用。
文章轉載如下:
俄格沖突爆發后,美俄雙方劍拔弩張。美國在波蘭部署反導系統,加快把烏克蘭納入北約的進程,向格魯吉亞提供援助,把軍艦開進黑海海峽,聲稱要把俄羅斯趕出八國集團,中止俄加入世貿進程。
俄羅斯也毫不示弱,宣布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并與其建交,加強與敘利亞、委內瑞拉和古巴等反美國家的軍事合作,直搗美國后院。
美俄對抗升級引發了與中國相關的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評估對中國的影響;二是中國該如何應對?這兩個問題實際上關系到如何定位自身的戰略角色。
對中國是利還是弊?
許多學者都認為,美俄對抗使美把主要精力用來對付俄羅斯,美俄雙方都會加強對中國借重,中國不僅避免了美國把中國列為主要威脅的戰略困境,贏得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而且還可以在美俄間發揮平衡者角色,提高自身的戰略地位。
也有學者認為,美俄對抗升級必然使中國面臨在二者之間作出選擇的困境,是站在美國一邊還是俄羅斯一邊。有的主張中國應該維系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反對美國的單極霸權,也有的主張中國應該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基本原則,不支持俄羅斯的行為。
美俄對抗從短期來看擴大了中國的戰略回旋空間,使大國重新進行軍備競賽,加劇勢力范圍爭奪,大國良性互動的關系將受到破壞。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快速發展首先得益于世界局勢的總體和平,得益于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國際環境一旦惡化,中國又怎么可能獨善其身呢?怎么可能實現和平發展呢?
冷戰時期,中美蘇之間一直存在一個大三角關系,中國總是站在弱勢一方去對抗強勢一方,以保持世界戰略力量平衡。中國一直扮演的是戰略平衡者的角色。所謂中國是支持還是不支持俄羅斯的爭議其實都潛意識到受到冷戰時期大三角戰略思維的影響。
今天的世界已經今非昔比,再用傳統的大三角戰略來看待美俄中關系和中國在美俄對抗中的戰略選擇不僅不利于世界的總體和平,也不符合當前大國關系格局的現實。
首先,美俄對抗不具有全球性,只是眾多大國矛盾之一,中國即使加入一方對抗另一方也并不意味著世界就保持了戰略總體平衡,也未必就能保持世界總體和平。
其次,美俄關系不具全面性,中國即使想加入一方對抗另一方,也未必就能形成兩方對另一方的對抗。因為美俄雖有對抗和戰略競爭一面,但也有合作和溝通一面。那種聯合一方對抗另一方的思維不符合當前大國關系既競爭又合作的新特點。
第三,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開始奉行真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是總結冷戰時期中國外交經驗和教訓基礎上提出來的。中國不可能改變這項基本政策。當前中國不僅與俄保持戰略伙伴關系,與歐盟、日本都建立了戰略關系,與美國建立了建設性合作關系,中國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國穩定和平的關系。
從戰略平衡者向戰略建設者轉變
第四,中國實力強了,無論是在綜合國力、國民生產總值、外匯儲備、貿易總量等硬性指標,還是國際形象、國際影響力等軟因素都超過俄羅斯。中國的一舉一動將對世界格局走向產生關鍵影響,它的戰略角色也應該從戰略平衡者向戰略建設者轉變。中國沒有必要再去聯合弱勢一方對抗另一方,中國完全可以發揮建設性大國作用。
因此,中國要首先承擔起斡旋者角色,配合歐盟積極斡旋美俄沖突,呼吁美俄放棄冷戰思維,保持克制,加強合作,淡化軍事對抗;其次做一個身體力行的戰略關系建設者,堅決維護主權國家領土完整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國際法基本準則,繼續倡導新型安全觀,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保持與美俄歐等大國的戰略合作關系,推動大國關系和國際格局向積極方向發展,共同營造大國總體和平穩定的國際格局,為世界的總體和平和人類的美好未來發揮建設性作用。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