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5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5日刊出評論《“中美關系成熟”之爭》。文章說,針對中美關系近來發生一連串令人擔憂的事件,中國掀起了一場“中美關系是否成熟”之爭的辯論,以中國面對國家利益受到侵犯時的反應為辯論依據。分析認為,“中美關系成熟論”之辯實際上反映了中美兩國關系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以及處理中美復雜關系的棘手程度。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一段時期,美國在中國周邊頻頻舉行從未有過的大規模刺激性軍事演習。首先是在京津要塞的咽喉之地黃海磨刀霍霍,接著又移師南中國海耀武揚威。這一南一北的舞刀弄槍把中美關系置于十分險惡的境地。人們都在觀察美國究竟要把中國逼到什么樣的角落。
然而,就在中美關系發生這一連串令人擔憂的事件的同時,中國媒體刊登了幾篇不同觀點的文章,掀起了一場辯論,主題是中美兩國關系究竟是“更加成熟了”,還是根本不能用“成熟”二字來形容。
辯論的一方是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他在《“成熟的中美關系”意味什么》的文章中說,近些年來,特別是去年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中美兩國官員、學者和民眾中不少人使用“成熟”一詞來描述當前的中美關系。他認為這種描述是很不恰當的。因為美方用“成熟”二字來描述中美關系,是指在美國傷害中國國家利益時,中國應采取忍讓的立場。中方人士的 “中美關系成熟”論,是指中國不應用對抗的方式維護國家利益,而應通過擴大與美國的對話來解決利益沖突。
他指出,如果所謂“成熟的中美關系”是指中國不以強力阻止美國侵犯中國國家利益,或者說中國忍受美國侵犯中國國家利益的話,那么“還是希望中美關系不要這樣成熟為好”。
對閻學通的觀點持反對意見的代表一方,是江蘇省連云港發展研究院院長孫培松。他在《說中美關系“成熟”,沒什么不妥》一文中說,美國侵犯別國利益是常態,對它的盟友都是如此,因此對其他國家的利益侵害就不足為奇。他由此得出結論:“即使中美關系有了更大的改善,它還是會有侵犯中國利益的行為,只是這種侵犯是在中國可以容忍的范圍內。所以不能因此就否定以成熟來描述雙邊關系的廣泛含義。”
顯然,辯論的雙方涉及到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當美國侵犯中國國家利益時,中國究竟應該用何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是以強力的阻止,還是應該以容忍的態度或者以忍讓的方式?如果強力阻止,又如何使用強力?用什么樣的強力和怎樣阻止。如果忍讓和容忍,又忍讓到何種程度?究竟容忍到什么程度才不能容忍?
中美關系的復雜性和重要性
“成熟論”之辯實際上反映了中美兩國關系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所謂復雜性充分表現在兩國關系長期以來處于風風雨雨、顛簸搖晃、有時危機重重的狀態之中,充分表現在中國國家利益經常受到美國的侵犯和打壓之上。
主張“成熟論”者的一個重要立論是:當中國的國家利益受到侵害時,中國的反應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特別是像抗美援朝時期那樣動輒就舉起拳頭高喊“打敗美帝野心狼”那樣的境地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冷靜態度,通過接觸、交涉和擴大對話來解決糾紛和問題,這就是中美關系的成熟表現。
換句話說,所謂中美關系的成熟主要表現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美國侵犯中國國家利益時的反應和態度方面。近幾年,中美關系中一個現象是,每當美國處于內政或外交需要而向臺灣出售武器時,中國照例一再提請美國注意中國的國家利益,要從戰略高度看待中美關系。但是,中國表示關注之后,美國依然我行我素,下次照樣再提售賣軍火給臺灣。
希拉里的潛臺詞
前不久,當美國堅持要向臺灣出售武器而侵犯到中國國家利益時,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就說,希望中美可以有一個成熟的關系,即“我們的關系并不會因為我們的意見不合而變壞”。希拉里的潛臺詞是,如果中美關系因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而變壞,就說明中美兩國關系不是成熟的,或者還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
“成熟論”認為,中美關系成熟與否表現于中國對美國侵犯中國國家利益的容忍方面。然而,究竟如何來確定中國國家利益受到侵害的程度和范圍,究竟在什么程度或者什么范圍內是可以容忍的;在什么程度和什么范圍內是不可以容忍的;“成熟論”卻沒有清楚地加以說明。
誠然,當兩個國家發生沖突和糾紛時,有時通過利益互換、通過交換各自手中的籌碼,以實現最大程度地維護國家利益,通過這種方式避免國家利益遭受更大的損失和傷害。這種現象在國際外交領域過去和現在都曾發生過。但是,這種交換籌碼的外交手段,與容忍國家利益遭受侵犯是不同的目的和手段,是不可相提并論的。
中美關系成熟之爭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處理中美復雜關系的棘手程度。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中國究竟怎樣應付:是強硬對待,還是對話。但是,無論是硬還是軟,都只能說明中美關系遠不是“成熟”二字能夠描述的,面對這樣一種既棘手又復雜的中美關系,只能令人感到是“不成熟的”。
毫無疑問,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關系,它“動一發而牽全身”。在冷靜處理中美關系的同時,我們應該用清晰和準確的語言來描述這種關系,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者容易引起歧義的詞句和描述方式。(李永明)
參與互動(0) | 【編輯:吉翔】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