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7日電 日本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將超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一消息引起港臺地區和外國華文報章關注,有報道形容說,“超日說”恐遭捧殺,大陸謹慎以對。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經濟仍面對諸多難題,鄧小平“韜光養晦、永不稱霸”教誨,仍具現實意義。
香港《文匯報》17日刊文《不可迷醉于“世界第二”》說,今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成定局。但在“世界第二”光環背后,中國人均GDP仍遠遠落在全球第99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因此,對于這一新頭銜,中國不應“得意”,更不能“迷醉”。
該報社評《中國經濟躍升第二兩面觀》說,中國經濟雖將躍升全球第二,但人均GDP與發達國家仍有明顯距離。中國須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積極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大力發展內需市場。日本則應以合作心態看待中國發展。
《大公報》刊出社評《GDP超日后更要善用大國優勢》。社評說,中國經濟規模雖說仍是大而不強,但大本身便是資源,故要善用大國優勢。為此必須有相應的針對性戰略,并清晰定明任務與目標。
《星島日報》報道說,繼超越德國以后,中國經濟總量將再次超越日本,成為經濟“超級大國”,這標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里程碑。不過,經濟學家絲毫沒有沾沾自喜,瑞信經濟學家陶冬直言“這具有新聞價值,但沒有經濟價值”。事實上,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經濟仍面對諸多難題。
臺灣《聯合報》報道說,大陸的國際政經地位上升,但相對地,世界各國也要求大陸盡更多責任,其中一個最顯著議題就是西方的“人民幣低估論”,其次是“債權國責任論”、“中國能源消費世界第一”等議題。
不過,面對這些指責,中國大陸也有話說,大陸認為在金融危機中實力受到削弱的國家都要求中國承擔責任,出面平衡甚至拯救世界經濟,這是不公平的。
《中國時報》報道說,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個人如此,國家也是這樣。上世紀80年代,“日本第一”口號響遍全世界,日本擺的姿態是要與美國平起平坐。但“失落的十年”,日本經濟停滯,國際地位也隨之下滑。反觀中國,這20年的政治穩定,經濟起飛,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該報評論則說,“追捧”是今年外國媒體看待中國的新現象,動輒冠以“最大、某某大國”,趕超西方原應喜悅,然而大陸不僅低調以對,還常第一時間反駁,顯示深知自身虛火多、需調理體質,外國人的吹捧別有企圖,恐遭“捧殺”。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永不稱霸”教誨,仍具現實意義。
《旺報》報道說,日本國家戰略暨經濟財政大臣荒井聰表示,講誰超越誰或誰落后于誰,都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事。日本希望與中國及其它亞洲國家的發展維持密切關系,同時進一步發展日本經濟。部分學者同意荒井的看法,指中國追上日本未嘗不好;反倒這時中國經濟若開倒車,則可能對日本不利。
新加坡《聯合早報》說,有報道說:“日本經濟持續20年一籌莫展,被崛起的中國快速趕超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日本企業今后應當在中國市場上更加賣力,因為中國的經濟抬頭必將帶動它的購買力。”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中國的GDP今年不過是“微超”日本。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13倍,其GDP人頭平均值是4000美元,不過是日本的十分之一。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即便中國能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離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還有一段距離,美國的經濟規模大約在15萬億美元左右,是中國的三倍。中國即使按現在的速度增長下去,也需10年左右才能趕上美國。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