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起,西安計劃用10年時間初步建成國際化大都市。西安市文明辦、市社科院近日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養培育對策研究》,對市民素質提出了基本標準,例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認500個繁體漢字和會說900句英語。(6月22日《華商報》)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個城市想建成“國際化大都市”,這無可厚非。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應該是靠自己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去吸引各國人士,而不是讓老百姓去學什么外語。
當年西安還叫長安的時候,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都市”。所謂“西方羅馬,東方長安”,這里曾經是世界矚目的焦點,是各國使節、商人、留學生等匯聚的地方。史載,唐朝長安長期居住的外國人達萬家以上。
那時候還沒有簡體字,長安居民只會認幾個國家通用的繁體字,政府也沒下命令讓百姓學,倒是外國人都大老遠的跑來,跟咱們學漢語。日本的留學生一來就是好幾百人。有名的新羅作家崔致遠12歲從新羅來長安,還在18歲那年考中了進士,用漢文寫成《桂苑筆耕集》。
可見,從西安自身的“歷史經驗”來看,老百姓學不學外語,對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影響不大。當然,凈翻老祖宗留下來的功勞簿,有點阿Q的味道,不提也罷。但政府讓幾百萬老百姓去背英語單詞,似乎也沒有必要。如果認幾個繁體字說幾句英語就“國際化”了,那多找幾個語文老師和英語老師搞搞培訓,豈不有個三兩年就OK了?
說到英語水平,倒讓人想起了曾經的中國女足隊主教練張海濤,這位英語口語8級的小伙子,雖然“國際化”出色,但在奧運會上讓人家踢了8:0,比前天晚上的朝鮮隊輸得還慘。可見,想“國際化”拽幾句外語沒用,想干點啥還得靠真本事。遺君明珠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