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令人矚目,“低碳宣傳周”深入人心,倡導“低碳生活”已經蔚成風氣。無疑,這跟政府的提倡、媒體的呼吁、市民的支持直接相關。
然而,“低碳生活”遠遠不是“一小時”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宣傳周”所能涵蓋得了的。“低碳生活”理念,應該滲透到生活中的每個“一小時”,正如吃飯、喝水、工作、休息一樣,“低碳生活”應該是生活本身;也正如資源的“循環利用”一樣,“低碳生活”應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運行機制。
這套運行機制的建立和運行,仍然需要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矢志不渝、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發揮作用、切實做出成效。也就是說,“低碳”進行時的政府職責任重道遠,遠遠不是倡導“低碳生活”理念那么簡單,也不是“宣傳周” 過后就萬事大吉。
比如,我國家用電器已經進入報廢高峰期,而廢舊電器的處理,依然處于小作坊時代。如何引導這個行業規范、健康發展,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興的、科學的、正規的產業,引導、建立一套回收、處理、再利用等循環體系,則是有關部門的當務之急。我們以前有過集中、規范處理廢舊家電的嘗試,但運營狀況不能令人滿意。
比如,我們也曾經啟動廢舊電池集中回收體系,但總體看來效果并不理想:社區設立的回收箱不是被人為破壞,就是塞滿了雜物;回收上來的廢舊電池如何處理、利用也少有良策,而不得不集中封存,成為暫時無法處理的電器垃圾。
比如,利用生活垃圾發電,無疑是低碳生活的典型舉措,并且有所嘗試,可是大量的生活垃圾仍然不能利用、消化,而處于被動填埋狀態;利用建筑垃圾、粉煤灰制磚,也曾經是利好消息,然而“拆違”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只能被動地堆積成山;至于“限塑令”,也早已實施有年,固然收到一定效果,然而“白色污染”未能絕跡,超薄塑料袋依然是街頭買賣的主要包裝物……
所有這些,都未免令人尷尬。歸根結底,就是尚未建立廢棄物循環利用機制,更多廢棄物,目前依然還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如何理順關系,建立并運營循環利用機制,是我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不可回避的職責和義務。
“低碳生活” 的每個細節的實踐,當然需要每個公民義不容辭、身體力行,但話說回來,既然超薄塑料袋還有廠家生產,既然街頭小販還在用其包裝,我們就沒有理由要求居民放棄使用。
總之,“低碳”不只是老百姓的事,保持“低碳”進行時狀態,政府責無旁貸,大有可為。(張國慶)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