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新加坡籍人陳銳,乘坐小客車在京珠高速湖南段,發生交通事故死亡。同年4月15日,陳銳的父母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400萬元。去年底,湖南省衡東縣法院對此案作出判決,死者陳銳的損失為79.9萬余元。一時間,外籍人與中國人“同命不同價”的論斷,引起網民熱議。
昨天,法治沙龍對此進行探討。
時間:2月28日
地點:重慶志和智律師事務所會議室
主持人:志和智律師事務所律師
雷東曉
本期嘉賓:
志和智律師事務所律師 陳健康
靜升律師事務所律師 傅達慶
華立律師事務所律師 陳艇
志和智律師事務所律師 劉傳甫
潛衛律師事務所律師 何桐雨
A觀點 “同命不同價”是誤讀
主持人:城鄉之間的“同命同價”尚未平息,中國人與外國人的“同命不同價”問題又浮出水面。去年底《侵權責任法》通過,該法第17條規定,“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不少人說,這是“同命同價”的新起點。
都是生命,該不該用價格來衡量,各位對此有什么評價?
傅達慶:“同命同價”這個命題,和它要表現的實際意義是種誤讀。
其實,生命無價。一個人死后,我們提出的死亡賠償金等請求,并非是對生命價格的衡量,而是補償死者“預期收入”的減少。這一點,從《侵權責任法》刪去被扶養人生活費這項請求就能看出。因為,一個人收入的一部分,將用于支付扶養費,而死亡賠償金中,已經包含了這部分費用。盡管這樣的規定,很可能會在實踐中減少獲賠金額。每個人在職業、地位、收入等方面都有差距,因此對“預期收入”的補償有差別,很正常。
劉傳甫:關鍵是如何理解這個命題。人的生命其本身無法用價格來衡量,這已是國內外學者的共識。命用價格來衡量,無異于將生命當做商品來交易。但是實際來看,我們在談論這個命題的時候應該注重價的實質,這里并不是指生命的價格,法院在判決書中也不會判決為價格,這里的“價”正確的理解應該為人身損失。只是這個損失被普通大眾通俗理解為“價格”。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同命不同損失”。
何桐雨:同命不同價確是一種誤讀,我國已加入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權利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個人權保護公約,這兩個公約均對人的生存權給予明確具體的規定。之所以出現“不同價”,主要是因為我們法律實行補償性原則,具體做法就是將死者家庭的損失補齊,一般會根據當事人的地域和身份等來計算。按照2009年度重慶市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標準計算,我市城鎮居民死亡賠償金(按20年計算)為287360元,而農村居民僅為82520元。為體現公平原則,重慶和其他一些地方,對在城市連續生活一年以上,有固定居所、穩定收入的農村居民,死亡賠償金也按城鎮標準執行。人生來就不平等,活著也不平等,死后法律至少應該給他一個公平吧。
陳健康:在很多地方法院判例中,其實已體現傅律師的觀點?上,這沒有被新通過的《侵權責任法》采納。既然死亡賠償金是對“預期收入減少”的補償,那就應該按實際收入標準獲賠。而不能一概按農村、城鎮搞一刀切。沒準農村人找的錢,比城里人更多!
有人說《侵權責任法》第17條是“同命同價”的新起點,這是要附條件的,首先是要“因同一侵權行為”,其次還要“造成多人死亡”。如果不符合這兩個條件,如不是同一侵權,或是單獨個人,賠償標準依然有差別。此外,法律規定的是“可以”,這個詞概念模糊,在司法實踐中比較麻煩,甚至還不如以前直接“差別對待”的司法解釋。
B解讀 賠償應考慮經濟差異
主持人:法院一審認為,交由于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不同國家國民的生活費用和工資收入水平相差較大,如果一律按我國境內標準賠償,對于來自經濟較我國發達國家的國民,由于不能補足其損失,有違我國侵權行為法律制度的功能價值和損害賠償的完全賠償原則,有失公平。因此,一審判決責任人賠償79.9萬余元。
對這個判決,各位律師有何觀點?
劉傳甫:國民待遇原則指在民事權利方面,一個國家給予在其國境內的外國公民、企業與其國內公民、企業同等待遇。在民事領域只要國人適用的索賠條款,外籍人同樣適用。這就不存在超過國人的權利。我認為,給予外籍人或外國人“同命不同損失”的判決,只要是和國人適用同樣的法律條款,就不是差別對待,而恰恰體現了法律公平。
陳艇:拋開感情因素,我認為法院的判決比較合理,恰恰是體現了“同命同價”原則。城市、農村,國內、國外,每個地方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個人收入都不相同,如果不考慮受害人國籍、居住地等具體情況,一律按我國的標準賠償,對于來自經濟發達國家的受害人,不能補足其損失;對來自經濟落后國家的受害人,則可能存在不當得利。
陳健康:從我國現行的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及參加的國際條約有關規定來看,我國法律對特殊行業損害賠償的標準也并非按我國國內一個標準,而是內外有別的。如1993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準、1993年12月17日交通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間海上旅客運輸賠償責任限額規定》,規定旅客人身傷亡的,每名旅客損害賠償不超過4萬元。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試行)》則規定,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為每人80萬元人民幣。賠償標準不宜過于懸殊。
何桐雨:我認為,在持適用完全賠償原則的前提下,還應適用《侵權責任法》中的衡平原則,考慮當事人的經濟狀況,適當減輕賠償數額,使賠償責任的確定更加公平。誠然,因地區經濟差異,個人收入、生活支出會有差額,但我們不能因此無限放大被害人權益,使其賠償額遠高于我國內地幾倍甚至十幾倍,這對加害人而言,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全部賠償將可能使加害人及其家屬生活陷于極度困難。基于保護加害人生存權的考慮,可以適當減輕賠償數額。此外,如果賠償數額過于“天文”,執行起來也不切實際。
C支招 出國旅行請先完善保險
主持人:對于事故賠償標準問題,各國法律有何規定?我國公民出國旅游、務工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各位律師能否善意提醒一下?
劉傳甫:國人在國外因交通事故要求索賠的,根據國際私法,應適用侵權行為發生地法律。例如國人在美國遭遇車禍,則適用美國法律,依據當地標準進行賠償,不會因為受害者是中國人,而降低賠付標準。而在具體規定上,各國是不同的,美國一般以侵權結果發生地為侵權行為地;英國采用法院地;我國則是侵權發生地和結果地都可以。在具體操作中各國復雜程度不同,因此最終受害者真正拿到手的錢也可能不同。比如在美國,律師費用相對較高,且在交通事故中律師費一般就占據賠償的三分之一。
陳艇:不同的國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賠償標準也不同。例如,事故發生在美國,按照當地經濟水平,受害者一般可以得到遠高于國內的賠償,而如果到了相對貧困的國家,雖然對方會考慮到你在居住國的收入、支出水平,給予高于當地水平的賠償,但這一數額很可能不如國內。
傅達慶:對于事故賠償,不僅國家之間有差距,同連同一國家不同地區之間,也有差異。新聞曾報道,我市一中學教師,到臺灣旅游發生意外,獲賠500萬新臺幣(約合125萬人幣),你能說他的“命”更值錢?如果一個相對貧困國家的公民,在我國出現意外,根據法律規定,他可以選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9條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二十年計算,而不選擇本國的收入狀況計算。這實際上就是法律規定的受害者有“就高不就低”的選擇權,和其本國人相比,這是否也算“同命不同價”?
陳健康:外出旅游,特別是到經濟相對落后國家,市民應盡量購置完整的保險,以便得到不低于國內的賠償額。而我國公民到國外務工,應當將自己工作、收入方面的材料保管好,以便在發生爭議時作為證據使用。原則上,在國外發生的侵權行為,由當地法院管轄,因此我國公民在國外遭遇意外,應及時向我國使、領管求助。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也可以聘請當地律師幫忙。
本版稿件由記者 羅璽 采寫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