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位地方人大代表向當地人大會議提交了一份特殊的建議:為中國各級人大和政協設立專門的“網絡平臺”,在互聯網上為中國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建立起“網絡聯系群眾機制”。
2008年當選廣東省人大代表的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中心小學校長徐福源說:“中國約有2.5億多名網民,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代表了中國近六分之一的人口。如果能夠利用好網絡這一渠道,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來說,無疑是收集社情民意的一個廣大平臺。”
在徐福源建議的背后,是互聯網正在刷新中國地方兩會議政模式的社會狀況。眼下,隨著網絡深入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如何利用互聯網在社會溝通和交流上的積極效應,發揮網路“民意溝通效應”,已經成為中國各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熱議的“焦點課題”。
徐福源說:“網絡上的對話不需要中轉站,代表、委員與選民可以進行直接的溝通,并且由于網絡過濾掉了一些面對面說話可能有的顧慮,可以反應很多真實的情況。”
事實上,通過互聯網在線互動交流,集納民意、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代表委員“網上問政”“網絡議政”已經在中國地方兩會上蔚然成風。
在北京,今年兩會代表和委員首次通過網絡視頻問政政府部門,詢問和咨詢從“面對面”變成“網對網”,把政務詢問和咨詢的“攤位”從會議室搬到互聯網。
在上海,今年的兩會則首次通過網絡和電視同步直播,市民收看完直播,即可通過東方網設立的上海兩會網絡平臺,向代表、委員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而兩會向網民敞開“大門”的努力也得到了廣大網民的熱烈反應。廣州網民孫俊杰日前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以發送電子郵件的方式向廣東省政協遞交了一份特殊“提案”。讓他意外的是,沒過多久,他提出的“在公共電扶梯上噴涂統一禮讓標識”就出現在廣東省政協的官方網站上。
廣東省政協委員孟浩說,網民提案“讓他印象深刻”,其中包括老城區舊樓加裝電梯、地鐵交通接駁、文明養犬等。
“表面上看,這只是一種對話形式的變化,實際上是參政議政模式的一種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信息化表達的一種創新。”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郭巍青說。
郭巍青分析指出,“網絡議政”效應的產生和擴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最初網民關注代表和委員的看法,到通過網絡參與代表和委員參政議政的過程之中;從個別代表委員向網民征求意見,逐步發展為多渠道、成規模、有系統的網民意見收集機制。”
專家認為,中國地方兩會利用互聯網刷新參政議政“模式”,與中國領導人尊重并積極發揮互聯網的積極社會效應有密切關系。2008年6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通過互聯網與網民在線交流、并指出互聯網是“做事情、做決策,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的一個重要渠道”。
郭巍青說:“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示范作用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展望未來,如何繼續推進地方兩會加大與互聯網‘互動’,還有很大空間。”
徐福源在“建議”里提出,應當在網上公布代表、委員們的電子郵箱,每天安排代表、委員與網民直接對話。
他說:“對許多兼職的代表、委員來說,每天奔忙于與選民聯系是不現實的,而一條建議和意見的提出,需要走訪不同的人群,傾聽不同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為代表與選民的溝通提供了諸多便利。”(記者 葉前 王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