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權利的博弈
政府之所以熱衷拆遷,還有一個很隱秘的原因:通過拆遷,政府盤活了自己的“資產”,土地的價值可以變現。今天,地方政府買賣土地乃是一宗巨大的收入來源。而如果不拆遷,不改造,政府就得不到這筆收入。
在權力的傲慢與商人的貪婪雙重動機驅動下,政府在進行這種拆遷、改造的時候,不會顧及市場、社會已經形成的內生秩序。螺螄灣批發市場的改造就是一個典型。這個市場已經形成二十多年,是中國十大日用商品批發市場之一,市場產權由包括國有改制企業、港資企業、臺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內的二十多家企業合法所有,現有商戶一萬余戶,從業人員近十萬人。它已經成為城市商業、社會秩序乃至文化生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關閉這個市場,會對十余萬人的權利、利益造成巨大影響。
不過,在地方官員眼里,這些權利和利益與他關于城市的宏偉藍圖、與招商引資的政績目標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昆明市當局就決定把新市場搬遷到20多公里之外的一個地方,而全然不考慮,如此傷筋動骨的搬遷會否斷送這個市場的生命。當然,在搬遷過程中,政府也綜合利用自己的強制性權力和它對土地的支配權,商戶面對政府的這個雙重身份無可奈何:要么接受政府的條款;要么如果不接受,卻沒有任何正常渠道表達自己的權利和利益訴求,只能采取群體性事件的方式——而這,立刻會被政府說成是擾亂公共秩序。
毫無疑問,政府利用其手中掌握的如此權力,對城市進行拆遷、改造,確實創造出了無數投資機會,得以遂行其招商引資的戰略,從而也確實創造出了很好看的政績:本地經濟的高速增長及政府財政收入的相應增長。官員創造政績的過程也確實可能給民眾帶來一些好處,比如,城市基礎設施有所改善,甚至于民眾的收入也可能隨著招商引資的成功而有所增長。
科學發展觀需真正踐行
但是,這種經濟增長模式終究屬于得不償失型策略。在招商引資、城市改造過程中,由于缺乏各方權利、利益被置于不平等地位,沒有公平的程序讓相關各方討價還價,政府甚至利用強制性權力介入交易,導致在此類活動中,總有一部分人的權利和利益被嚴重地、系統地侵害,而另一部分人則享有特權。其結果是,經濟增長的過程總是伴隨著收益分配的不均衡制造出新的社會矛盾,在部分人群中產生新的不滿情緒。
中國社會的種種問題其實就是這種增長模式造成的,經濟成長了,但社會內在的緊張與沖突卻趨向激化。高層因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理念,試圖矯正這種偏向。但從現實看收效不明顯,地方官員依然故我。經濟衰退的危機更是給了地方官員放肆地利用這種增長模式的大好機會。
面對橫行于各個城市的鏟車,面對那些上街的憤怒的居民和商戶,人們需要思考一個根本問題:政府的職責究竟是什么?政府對于土地及其他資源的所有權,究竟屬于何種性質?又如何限制官員的權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