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風險挑戰 提升執政能力
本刊記者 何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已執政60年的中國共產黨面臨哪些風險與挑戰?將怎樣積極應對?新形勢下黨的執政水平和能力還有哪些不足?該如何提高?圍繞上述重大命題,本刊編輯部邀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有關權威專家展開研討。
從革命黨到執政黨 角色轉型任重道遠
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對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缺乏科學、深刻的認識,我們黨曾犯過錯誤,走過彎路,付出過沉重代價。如何順應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明確黨的歷史方位,準確把握執政規律,努力提高執政能力是保證中國共產黨長期更好執政的前提。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甄小英:中國共產黨成立88年來,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實現了兩大轉變,即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種歷史方位和使命的變化,深刻揭示了執政黨面臨的嶄新課題。新時期我們黨的歷史使命就是執政興國,就是領導人民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樣的歷史使命,要求我們黨必須具備相應的執政能力,始終保持先進性。剛剛閉幕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于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于永遠擁有。革命過程中形成的一套關于黨自身建設的思想、思路,包括黨的目標、指導思想、性質、任務等,對于奪取政權非常有用。掌權成為執政黨后,情況變了,方向、任務、目標、職責都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我們黨仍處在轉型過程中,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人民當家做主的關系,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過去黨一度凌駕于國家和法律之上的教訓實在太沉痛了。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政黨政治是現代民主政治普遍采用的一種形式,比較好地體現出民眾和公共權力的互動。應該說,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同肩負的重任和使命總體上是適應的。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還不完善。一些思想、體制、架構、手段還停留在革命黨建設時期,要完成轉變任重而道遠。比如一些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思想理論水平不高、依法執政能力不強、解決復雜矛盾本領不大;一些黨員干部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思想作風不端正、工作作風不扎實、脫離群眾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黨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一些黨員不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還比較嚴重。這些問題嚴重影響黨的執政成效,必須引起全黨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加之當前社會矛盾凸顯,利益分化加大,突發事件、群體性事件不斷發生,這些都對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帶來很大考驗。
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蔡霞:過去,我們講黨的建設,主要是指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現在,適應執政黨建設的需要,我們還要研究和解決執政黨意識、執政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執政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執政能力等重大問題,其中,執政能力建設是重點和關鍵。黨的各方面建設,最終都應該體現在黨的執政能力上來,體現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上來。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從根本上講,取決于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存在的全部理由,也是共產黨執政的最根本規律。如果缺乏對規律的深刻把握,執政能力建設必然是盲目的、不清醒的。
中央黨校黨建部副教授蔡志強:作為一個整體,黨的執政能力并不是各級領導機構和領導干部能力的簡單相加,而主要體現在正確分析形勢和社會矛盾,制定并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志、人民意志。但在群眾的眼里,身邊的黨員干部就代表黨的形象。如果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素質不高、能力平庸、作用發揮不好,就很難讓群眾相信黨有很強的執政能力。
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缺一不可
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經濟基礎發生了深刻廣泛變化,群眾的參與意識、權利意識日益增強,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要求更加迫切。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切實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廣泛凝聚全黨意愿和主張,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實現和完善黨內民主,是提升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關鍵所在。
甄小英:推進民族復興大業,最關鍵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權益。人民是歷史進步的決定性力量,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應愈發展。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政治原則,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努力創造生動和諧的政治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
當前加強黨內民主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加強黨內民主建設,特別要注意以制度創新來推進。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等一系列重要制度的制定頒布,大大推進了黨內民主制度化的進程。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各類制度中,原則性規定相對較多,操作性制度相對較少;單項制度多,整體配套制度相對較少,使得一些制度難以執行和落實,一些制度不配套,降低了制度的實施效力。
進一步提高黨內民主制度化水平,一是要通過制度創新,形成整體配套、良性互動、科學運行的民主機制,提高現有制度的整體效能;二是建立與上述制度相配套的具體制度、程序性制度,使黨的各項基本制度落到實處。
蔡霞:實踐表明,發展黨內民主是黨心所向。經過上至黨中央,下到基層廣大黨員的不懈努力,黨內民主建設正呈現出步伐扎實、成效顯著、發展勢頭良好的局面。但同時我們還要意識到,發展黨內民主還剛剛起步,還需要做出更多的艱苦努力。
發展黨內民主,實質是對黨內關系的深刻調整。這種調整的內涵是高度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切實保障黨員民主權利,以改變黨內權力過度集中、黨員權利相對弱勢的狀況。黨員是黨的事業的主人,實現黨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目標,要依靠全體黨員的同心同德、精誠奮斗。黨內的關系在本質上是以“志同道合”為內涵,以權利一律平等為基礎,為著共同的理想目標而自愿團結奮斗的關系。
推進黨內民主要形成對黨內權力活動實現必要控制的民主控權機制。這種控權機制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權力的公開透明運行,杜絕暗箱操作;二是有限權力在一定軌道上運行,防止權力運用無邊界、無規矩;三是規范權力運行的制度必須具有高度的剛性權威,使制度權威高于個人的權威,防止制度的彈性化。為此,黨內民主的制度安排,不僅僅是根據黨內民主的政治理念,而且要遵循黨內權力運行的特點與規律,根據黨內權力與權利的良性互動來設計一整套制度鏈,使各項制度之間有機結合、環環相扣、相互補充、配套銜接,以機制的力量來調整黨內關系、配置黨內權力、規范黨內生活、管住黨內權力,并指導約束全體黨員的行為。
汪玉凱: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將發展黨內民主提到重要位置,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不斷推進黨建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在黨內民主建設上不斷有新的突破。黨的十六大作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的重要論斷,提出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委員會制度為重點,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這些為新時期黨內民主建設夯實了理論基礎。
圍繞黨內民主建設,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度要求: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將“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寫進報告,要求把黨內民主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更加明確提出,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根本,以加強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為基礎,切實推進黨內民主,廣泛凝聚全黨意愿和主張,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必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因此,實現政治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題中應有之義。
我們必須有力地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實行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程序民主與實體民主相結合、代議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國家民主與群眾自治相結合、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相結合,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意識形態要保持
根本性和動員性的統一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并善于把握、凝聚、表達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愿望。要取得改革攻堅的最終勝利,必須協調方方面面的利益關系,同時在意識形態上努力創新,為深化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蔡霞:任何一個政黨都有著明確的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體現在政黨的政治追求中就是黨的奮斗目標;體現在政黨的行動策略方面,就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的意識形態就是其價值追求的思想理論體現。
政黨要組織和贏得社會力量的支持,就必然進行政治社會化的各種努力,這是政黨的基本功能。由黨的根本宗旨所決定,我們黨必須善于把握、凝聚、表達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愿望,并善于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求轉化為黨的口號,使之成為黨的意識形態的重要部分,以這樣的口號來動員群眾、動員社會。
革命戰爭時期,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民占了人口總數的90%以上,土地問題是農民最大的利益所在,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以“打土豪、分田地”為口號動員群眾,領導革命勝利。執政后,人民群眾的最大愿望是擺脫落后貧窮,追求民族繁榮、國家強盛。中國共產黨當時的主要口號是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這一目標和口號極大地激發了全體人民的建設熱情,全黨上下與人民一起艱苦創業。
改革開放之初,針對當時人民追求富裕但還被“左”的思想禁錮很深的情況,黨提出了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口號。人民對幸福的追求,最低層面是物質條件的改善,經濟上的富裕是全民的愿望,這在改革之初起了很大的動員作用。
此后,我們黨又先后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等。回顧執政60年黨的口號的變化,可以明確地看到我們黨始終以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始終為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而真誠努力。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都是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自覺進行意識形態變革與創新所產生的理論成果。它標志著黨的意識形態的深刻變化與發展前進。可以說,沒有黨在意識形態的深刻變革與發展創新,就沒有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開創。
甄小英: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只要我們在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馬克思主義就能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蔡志強:要取得改革攻堅的最終勝利,必須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同時在意識形態上努力創新,為深化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所以十七屆四中全會講要建設學習型政黨,吸收一切科學的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
我們黨60年執政的過程,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是黨和政府領導社會實現對資源有效管理的過程。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是社會管理的又一經驗。我們始終堅持把國家利益建構和集體主義精神培育作為實現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我們依靠集體主義精神實現了國家財富的有效積累。社會發展依靠強大的奉獻精神擁有了財富積累的價值基礎和制度動力。
黨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線作用,發揮意識形態功能,以先進的理論指引黨員和群眾,具有極強的社會整合能力,有利于整合社會群體的利益要求,協調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個人利益和國家、集體利益的關系。我們也要處理好對人民群眾合理合法利益的尊重與維護。
制度化反腐必須常抓不懈
堅決反對腐敗,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同時,如何一方面堅決懲治腐敗,一方面加大教育、監督、改革、制度創新力度,更有效地預防腐敗,成為新時期制度化反腐的關鍵。
蔡霞:反腐問題是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的戰略問題,防治腐敗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現反腐倡廉理念思路、機制制度、方式方法創新。
2007年9月,國家預防腐敗局掛牌成立。這是我國第一次設立國家級預防腐敗的專門機構,標志著預防腐敗工作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
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輿論對公權的監督越來越廣泛和深入。輿論近年來對一系列熱點事件的關注,不僅表明群眾對腐敗的高度警惕,更重要的是表明群眾的權利意識在增強,這是我們黨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成果和要求。
甄小英:腐敗問題,并非中國獨有,也并非今日才有。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對腐敗危害保持了清醒的認識。1980年12月,針對黨員干部不正之風問題,鄧小平曾指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攸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江澤民也多次從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論述腐敗的性質和危害。他強調,腐敗現象是侵入我們黨和國家機關健康肌體的病毒。如果我們掉以輕心,任其泛濫,就會葬送我們的黨,葬送我們的人民政權,葬送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業。
進入新時期,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在和平建設時期,如果說有什么東西能夠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的話,腐敗就是很突出的一個。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快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指出:“必須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加大教育、監督、改革、制度創新力度,更有效地預防腐敗,不斷取得反腐敗斗爭新成效。”
反腐敗,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反腐敗的目標是遏制腐敗、有效控制腐敗。黨內民主建設還要著力完善黨內監督制度,破解有效防止和遏制腐敗這一難點。
汪玉凱:在新的世紀,我們黨不僅在思想上認識到“反腐倡廉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而且理論更加豐富,實踐更加有效。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反腐倡廉已由以前的應急的戰術反腐轉變為構建懲防腐敗體系的戰略反腐。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將堅決反對腐敗提升至“重大政治任務”的高度,標志著我國的反腐敗進程已經深入到一種體制治理的新時期。這種體制治理,是一種以黨內民主建設為主要內涵、以制度化建設為基本標志、以黨代會常任制為實施關鍵的反腐敗治理。我們目前在反腐的制度安排上必須加快腳步。
在防治腐敗的問題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必須克服反腐的成本過高的問題,必須提高制度化反腐的效能,為黨和國家的健康運行貢獻更大力量。(專題策劃/編輯:何晏 孫愛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