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導言
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用“和而不同”來形容閱兵村的各個方隊,是再適合不過。方隊來自各軍兵種,彼此之間的著裝不同,駕馭的武器裝備也不同,卻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聚集在一起。在這里,他們“比、學、趕、幫、超”,為圓滿完成受閱任務而刻苦訓練;同時也在互相學習、彼此協作中開闊了視野,拓展了能力,增強了素質,為未來高技術戰場上的聯合作戰奠定了基礎……
這里是一座天然的“三軍知識大學堂”
軍姿定型、握槍定位、轉頭定向……閱兵訓練平均每天進行10小時左右,貫穿日夜,晴雨不輟。在揮汗操練之余,這些鋼鐵戰士在干什么呢?
“機載反艦導彈和艦載對空導彈相比,哪一個的射程更遠?”這天晚上,記者走進海軍某裝備方隊營區,在一片藍色迷彩中意外地發現了幾個登門求教的綠迷彩。一問,“客人”來自北京軍區某裝備方隊,全部是該方隊“兵器知識學習興趣小組”的成員。
學習興趣小組組長、大學生排長曾輝告訴記者,在來閱兵村之前,他就是團里局域網“兵器天地”頻道的版主之一。作為一個超級兵器迷,來到展示共和國三軍武器裝備的大平臺——閱兵村,一連幾天他都興奮得睡不好覺。盡管閱兵訓練非常緊張,他還是組織幾個戰友成立了這個學習興趣小組,并利用業余時間“拜訪”三軍,開展活動。
一滴水里見太陽。從曾輝等幾個年輕官兵身上,我們看到了閱兵村業余生活最活躍的主題詞:學習。據介紹,此次閱兵將是我軍歷史上迄今參閱要素最全的一次大閱兵。在閱兵村里,三軍將士比鄰而居,各種新式武器裝備匯聚一堂,閱兵村也如許多官兵所說,成為一座天然的“三軍知識大學堂”。
“大學堂”里紅紅火火。閱兵指揮部及時開展了參觀見學、軍兵種知識講座等活動,各個方隊也通過共同組織各種學習興趣小組、開展各種文體活動等,增進各軍兵種之間的相互了解。漫步閱兵村,常常可以看到三軍官兵“深度交流”的場景:操場邊,炮兵和空降兵正在一起分享訓練心得;裝備前,導彈兵和裝甲兵正在一起鉆研軍事知識;大會議室里,來自海軍和空軍的兩個裝備方隊正在進行“1+1”聯誼活動……
良好的協作意識,是部隊戰斗力生成的基石
閱兵村里,有這樣兩支同是來自北京軍區的裝備方隊,他們一個參加了新中國所有國慶閱兵,一個則是首次參加閱兵活動。兩個方隊的閱兵訓練經驗明顯存在著差距。
訓練經驗有“落差”,但是心與心之間卻沒有“藩籬”。進入閱兵村后,他們一個主動靠上去,通過共同舉行議訓會、幫帶教練員隊伍,傳授訓練經驗;另一個則投桃報李,通過信息化手段改進兩個方隊閱兵訓練輔助器材,提高訓練效率。在閱兵指揮部舉行的幾次綜合考評中,這兩個方隊都取得了優秀成績。
“良好的協作意識,是部隊戰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石。”談起這件事,兩個方隊的政委王國軍、文軍感觸頗深。閱兵訓練要求各個方隊步調一致、和諧統一,也在一次次的協同訓練中培養著大家的協作意識。隨著閱兵訓練不斷向縱深推進,各軍兵種、各方隊間的協作更是頻出“大手筆”。
裝備方隊協同難度較大,幾百臺受閱裝備如何同頻共振?數十位指揮員就此開會集體把脈:全部受閱流程,被分解成若干階段,每個階段又被分解成若干動作,每個動作再分解成若干要素……科學的流程化管理,使閱兵訓練像精密儀表一樣運行。
進入閱兵村之前,許多方隊都利用信息化手段開發了訓練考評系統。進入閱兵村之后,各個方隊并沒有搞“關門主義”,在閱兵指揮部統一協調下,他們集智攻關,取眾家之長研發了由10大模塊組成的裝備方隊訓練考評系統,閱兵訓練的技術支持手段效能被發揮到了最大化,確保了裝備方隊的整齊劃一。
今天我們在一起訓練,明天有可能在一起作戰
在閱兵村的一次歌詠比賽中,一個組成“八一”字樣的特殊方隊亮相,贏來大家陣陣掌聲。說其特殊,是因為他們身著三軍服裝、個頭有高有低,不像其他方隊那樣服裝統一、個頭均勻。
這是什么單位,怎么會出現在整齊劃一的閱兵村?記者探究方知,這是閱兵村里的裝備技術保障大隊,隊員個個是“鐵馬神醫”,在閱兵訓練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成立這一編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該大隊政委張同發告訴記者,10年前國慶閱兵時,我軍的技術保障還分為軍械、裝甲、車輛三個保障隊,實施各軍兵種“各自為政”的單一保障模式;今天的技術保障大隊則由三軍技術保障人員共同組成,實施多軍兵種、多專業聯合保障,是三軍裝備技術聯合保障的一次有益嘗試。
“今天我們在一起訓練,明天有可能在一起作戰。”裝備技術保障大隊就像一條紐帶,把閱兵村的三軍將士緊緊擰在了一起,在這里沒有“你我他”,不分“陸海空”,三軍車輛在同一個檢修車間檢修后,才能駛上閱兵場。這一聯合保障模式的成功實踐,也在時刻提醒著參加閱兵的指戰員,未來戰爭是高技術條件下的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只有在平時訓練不斷強化聯合指揮、聯合作戰、聯合保障意識,才能在未來戰場上穩操勝券。
徒步方隊步伐鏗鏘,車輛編隊浩浩蕩蕩,空中梯隊氣貫長虹……新中國60華誕國慶閱兵必將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天安門前自信走過的威武之師,也必將成為明日戰場上的勝利之師。 (本報記者 周 猛 特約記者 覃照平 馬仕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