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里流傳這樣一句話:吃飯不要錢,讀書不要錢,看病也不要錢。” 中山古鎮主管社會保障的副鎮長官華,回首幾年來當地福利社會的建構之路,無比自豪。
位居珠三角、毗鄰港澳的中山古鎮,是蜚聲海內外的“燈飾之都”。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狂飆突進后,近年來,古鎮開始探索自己的全民福利之路。
舉國范圍內,古鎮第一個實現學前至高中15年免費教育;全鎮6.9萬戶籍人口全部參加養老保險;重大疾病累計報銷可達20萬元,在社區衛生站看病,也只需支付3元的掛號費,就可以完全免費吃藥。
中共16大之后,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曾表示,中國將推進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普惠型”轉變,加快社會福利事業發展。“這個目標我們已經基本實現。”副鎮長官華表示,“福利普惠”的愿景已經照進古鎮的現實。
看病如何不花錢?
“拿藥免費,小病不再拖,這樣就不擔心得大病。”9月12日中午,岡南村村民鄧麗欣帶著醫保卡,僅支付了3元掛號費,就在社區衛生服務站看好了流感。
2008年12月1日,《古鎮鎮基本門診醫療保險暫行辦法》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試行。根據規定,凡是古鎮基本門診保險參保人,在定點衛生服務機構就診,僅需要支付3元的診金和掛號費,就可以免費看病取藥。如需進行靜脈輸液的,另行支付2元/人/次的材料費,跨區診查還需支付1元/人/次的跨區診療費。
“看基本門診,不限次數、不設費用封頂,是古鎮的首創。”副鎮長官華說,古鎮在基本門診上的新探索,投入并不大,成效卻很顯著:民眾方便的同時,對健康的關注度提高了,看好小病,避免了大病;另一方面,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也跟著上去了。
以鎮為中心,探索醫療保障制度,古鎮從2007年設立重大疾病補充保險時,就已經開始。彼時,中山市住院保險標準,重大疾病最高報銷額度是10.5萬元。
“相較而言,算是很高了,但還是解決不了一些人因病致貧的問題。”中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古鎮分局副局長曾曉芳說,在那年,古鎮下定決心,解決因患大病而家破人亡的現象。
在市統籌基礎上,村集體為每位村民支付重大疾病補充保險50元/年,最高報銷額度隨之多增6萬。隨后兩年,數額逐步上提,今年7月份,古鎮最高報銷額度提高至了10萬,這意味著患了重大疾病,古鎮人最高可以拿到20.5萬的報銷。
“如果是困難戶,政府再給補助,大病看得起的目標,在古鎮已經提前實現。”官華說,以一個鎮的行政級別,能單獨出臺重大疾病補充保險,在全國內也十分罕見。
而試行8月的基本門診醫療,解除了古鎮人民的小病之擾。根據中山市級標準,門診基本醫療保險繳費標準為每人每月8元,其中參保人數繳費2元,市鎮(區)兩級財政各補貼每人每月3元。通過古鎮補充保險,繳費標準升為12元每人每月,增加的部分是由村集體另外支付的4元。
“社區的就診量提高了30%,最多的一天達到了3萬人次。”古鎮醫院負責社區衛生站工作的社區辦主任黃時美感嘆,基本門診補充險,改變了古鎮人有病就往大醫院擠的習慣,促成了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副鎮長官華拿出醫改的最新方案,用筆勾畫著關于醫療保障方面的內容,“這里面設想的,我們都做了。”放下方案,官華用了一句話來概括這幾年來他的努力,也為古鎮醫療福利探索之路做出注腳:小病在社區,大病有統籌,重疾得補助,人人看起病。
福利背后的利益博弈
在國家醫改和教改宏大背景下,尤其是在金融風暴的節點里,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的呼聲日盛,古鎮的“免費看病”隨之引發關注。有媒體將古鎮對比陜西神木,嘗試闡釋出一條福利發展的新型路徑——“古鎮模式”,媒體認為這比神木政府包辦社會福利更容易操作和推廣。
記者采訪后發現,其實,古鎮的全民福利之路并非一馬平川,無所羈絆。
2008年年初,古鎮社保局就做出了鎮基本醫療門診暫行辦法的初稿,但并沒有得到中山市的審批。“除了初稿方案不夠成熟以外,市里也擔心與中山的基本門診醫療保險統籌相沖突。”曾曉芳坦言,目前中國社會保險以市級為單位統籌運行,鎮級行政區域“走的太超前”,與上級市在利益上不發生沖突,幾無可能。
修改后的初稿,更加嚴密、合理,并且堅持在市級統籌基礎上做補充保險,古鎮才從市里拿到了批文。而在曾曉芳看來, “與市里接觸,只能算是‘交鋒’,與村集體協商更像‘談判’。”
2007年11月,古鎮決定填平城鄉間養老保險的差異,“一步到位”地將農民納入到城鎮居民的養勞保險范疇之中。“全員參保,村集體要一次性為60歲老人繳納19400元,剛開始他們非常反對。”
那段日子,曾曉芳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游說”。“把錢數剛報出來,村里書記就指著我們的鼻子,說了一句很難聽的方言,意思是‘你們把我當傻子一樣哄’。”此話一出,社保局和村集體兩邊的工作人員都啞然失言,“很長時間都沒法打破當時的尷尬”。
一位村長曾私下里向曾曉芳抱怨,“養老保險費不是一個小數目,古鎮工業經濟這么好,拿這筆錢起房子放租見效更快。”
曾曉芳隨即反駁:那我們去找一位村民,問問他到底支持哪個政策,好不好?該村長聽后閉口不言。
“游說”攻堅時期,古鎮鎮委書記蘇恩明只好逐一“拜訪”村集體。面對12個村集體的決策者,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雖然今天經濟發展勢頭很好,但明天不一定也好,假如類似于97年金融風暴再來,誰敢保證——退休村民每月都能領到600塊錢養老金。
一年后,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果真出現。而古鎮農民全員參保后,60歲以上每月拿到的養老保險金至少在700元以上。
辦社區門診,跟醫院對話也并非易事。根據古鎮基本門診醫療保險相關規定,社區門診補充醫療保險費用采取醫院包干負責制。
“社保局跟醫院,談了不下二十次。”加上村集體出資,古鎮的繳費標準是12元每人每月,“在門診,我們認為10塊錢就可以看好一個人的病,醫院方認為這對自身發展不利。”曾曉芳回憶,直到社保局拿出了科學的統計數據,醫院才松口嘗試。
“這是民心工程,醫院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古鎮社保局局長林樹堅說。
曾曉芳1999年剛參加工作時,單位名稱是“古鎮勞動所”。10年過去,單位名稱改得有些冗長——中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古鎮分局。變化背后,伴隨的是國家與公民權利消長而進退的過程。
“勞動所”時期,主要工作是為工人索賠工傷。到了2000年,福利保險開始向企業推廣,2005年開始普及到農民身上。“十年前,我們連專門繳納保險金的窗口都沒有,現在社保局有了一棟自己的辦公樓。”曾曉芳說。
至今無一個鎮復制成功
資料顯示,2008年古鎮生產總值近70個億,村集體資產總額近50億元,其中古一、古二、古四、六坊等村年集體收入人均已超1萬元。雄厚的經濟實力,尤其是村集體經濟發達,為該鎮辦好社會福利奠定了基礎。
“15年義務教育,政府在每個孩子身上,要比以前多投資近3萬”,但村集體70%的資金承擔為這一措施落實掃除了障礙。古鎮鎮宣傳辦主任袁新強告訴記者,2008年古鎮高中教育普及率達到97.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0%。
副鎮長官華承認,經濟基礎好是辦好福利的重要條件,“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以重大疾病補充險為例,每人每年50元,全鎮6.9萬人,不到350萬重大疾病就能得到解決。”
中山勞動與社會保障分局古鎮分局副局長曾曉芳亦認為,古鎮搞社會福利并沒有投入很多錢,“基本門每人每年12塊,就可以做到免費拿藥。”
采訪中,她向記者多次強調:“搞社會福利,其實是花小錢辦大事。”“我們能做的,其它地方也能做,重要的是,錢如何控小,事如何做大。”
據她介紹,為保證門診醫保保費和支出的平衡,從2006年古鎮就開始測算相關數據。為控制醫生開大處方的沖動,社保局還專門研制了監控軟件,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具的用藥一般不會超過3—5天。
“最開始醫生開藥非常謹慎,生怕超過包干費用,后來發現我們的數據是很科學的。”7月初,副鎮長官華跟醫院對數據,發現前半年社區衛生服務站就醫人次達157215次,就診總金額近360萬,而市級兩級統籌收入達到400萬。
為保證社福利的推行,政策宣傳同樣十分重要。曾曉芳自豪地說,之前中山市曾有很多鎮社保人員聯系她,詢問福利搞得好“是如何做到的”,曾曉芳知無不言地一一回應,但時至今日,沒有一個鎮復制成功。
一個細節是,中山市社保局某官員曾取經古鎮宣傳模式。該官員徑直找到古曾曉芳說,“請你們把致全鎮村民的一封信給市里也發一份,中山市全市推廣。”
“我們的政策宣傳方式多樣——發過傳單,寫過信,公開社保局咨詢電話。”“村民都以為,電視臺上播放的福利宣傳動漫是請廣告公司設計的,其實都是古鎮社保局制作的。”曾曉芳說,有限宣傳之下,古鎮全民福利的概念深入人心。
幾年下來,曾曉芳漸漸感受到社保工作的榮光。鎮司法局局長告訴她,自從07年全面醫保實施以來,兩年來因贍養老人引發的糾紛已經絕跡。“政府各部門年末的民意測評中,原來并不靠前的社保局,從去年開始穩坐頭把交椅。”
全國范圍內,“普惠性”社會福利剛剛晨光微現,古鎮已經邁向了全民福利之路。而古鎮人并不認為他們的福利建設已經完美無瑕。
“重大疾病中有5%是特殊病種,像腎移植患者不需要住院,但每月都需要透析,花費巨大,下一步我們也要把特殊病種納入社保體系。”曾曉芳說。
副鎮長官華認為,未來的工作重點將集中在,如何把社會福利的陽光照到外來工身上。“所有在古鎮工作的人,為古鎮做出過貢獻的人,都要享受醫療保險,子女也逐步實現15年免費教育。” (于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