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計劃” 獨倡“市場”
1956年以后,顧準不愿從政,只想鉆研學術,他提出要去經濟研究所(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前身)任研究員。
在研究中,顧準發現,蘇聯實行的計劃經濟出現了問題,其農業、輕工業在建國后的近40年里幾乎處于停滯。
在這基礎上,他于1957年發表長篇論文《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認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問題就是廢除市場制度。所以,為了提高效率,社會主義經濟應通過價格來調節產品的生產和流通。
因為此文,吳敬璉稱顧準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人”。
這個在如今看來屬于常識范疇的經濟理論,在當時則是一種驚世駭俗的吶喊。
中國剛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經濟全面確立,也就是在1957年,提出了“大躍進”的口號。當時有人指責顧準,“誰企圖用價值與價值規律來解釋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現象,誰就是違背馬克思主義”。
1957年,在完成“市場經濟第一文”之后,顧準走上了中科院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副主任的新崗位,因抵制蘇聯專家在黑龍江水資源開發問題上的沙文主義,被扣上了“有損社會主義的國際團結”的帽子,又因倡導過市場經濟,被康生親自點名,打成“右派”,下放到河南農村改造。
在河南改造中,大家惟恐不夠革命,人人一身破衣爛衫作自我保護,而顧準卻經常穿著以前上海流行的背帶西裝褲。他在日記中說:不愿做“馴服工具”的家雀,要做自由思考的海燕。
兩度右派 妻離子散
1962年,顧準重新回到經濟研究所當研究員,受孫冶方的委托,再次進行會計研究,并再次呼吁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呼吁以提高農產品價格而不是政治掛帥來促進農業增產,呼吁重視南斯拉夫等“離經叛道”的經濟與政治改革。
在此期間,他還潛心研究民主社會主義重大課題,在國內首譯了熊彼得的名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
1965年,顧準再次被康生點名打成“極右派”。
抗戰時期就與顧準熟識的學者王元化說,“據我所知,這是絕無僅有的。”
“兩次戴帽”所帶來的壓力,瓦解了顧準的家庭。1966年,顧準與妻子汪璧32年的婚姻結束。第二年底,他又收到一封家里來信,信中只是一句簡短聲明:“和顧準斷絕父子關系”,下面是四個子女的聯合簽名。
拆骨為燭 照亮人心
1972年夏,顧準回到北京,住在中科院的一間斗室中。他天天跑北京圖書館,大量閱讀與做筆記,為一本名叫《希臘城邦制度》的書做準備。
這位經濟學家不再滿足自己的專業,他將研究的領域擴展到先秦,再擴展到中世紀的法國,又擴展到最為人稱道的希臘的城邦制度。
在顧準全心鉆研時,1974年11月,醫生在他的痰中發現了癌細胞。12月3日凌晨,顧準辭世,享年59歲。
4年后,中國社會開始轉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顧準、孫冶方當時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重視價值規律、實行商品經濟等觀點開始被社會接受。
孫冶方在晚年撰文寫道,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問題,是吳絳楓(顧準曾用的筆名)最早向他提出的。
顧準晚年一直由經濟學家吳敬璉陪伴著。
吳敬璉曾撰文記錄他對顧準的認識,“顧準一直在思考‘娜拉出走以后’要采取什么樣的政治經濟體制才能避免失誤和贏得真正的進步;社會主義是不是注定了只能實行計劃經濟,而不能讓市場價格自發波動來調節生產等。顧準對它們一一做出了解答。他的見解往往驚世駭俗,卻又有理有據,使人不能不信服。”
1980年2月9日,顧準被“恢復名譽,徹底平反”,當日,中科院為他和妻子汪璧召開追悼會,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正局級墓室”里。1994年9月,《顧準文集》出版,1997年9月,《顧準日記》出版。
王元化后來為顧準的《理想主義與經驗主義》一書作了《序言》,其中說道,許多夾纏不清的問題,經他一點,立即豁然開朗。
王元化評價說,在造神運動席卷全國的時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對個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風靡思想界的時候,他是最早沖破教條主義的人,僅就這一點來說,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樣的人,整整超前了十年。
顧準書籍出版后,在中國的知識界、思想界刮起了“顧準旋風”。學者李慎之說,顧準其實是拆下自己肋骨當作火把,用以照亮黑暗。
□文/本報記者 錢昊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