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九月九日電 題:海南從國防前哨到旅游勝地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海南島,鑲嵌在浩瀚南海中的一顆明珠。
近二千多年,遠離中央的瓊島因落后荒蠻而成流放之地。上世紀初,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曾倡議“開發瓊崖”。
一九五0年五月一日,海南島宣布解放,由此,這個美麗海島從國防前哨、軍墾開發,到全國最大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勝地,走過一條從封閉落后到開放發展的道路。
有學者認為,海南島是新中國尋找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田,亦是中國新時期謀求生態環境友好、綠色文明發展之路的縮影。
國防前哨 “寶島”美名由此來
一九五五年五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胡耀邦來瓊視察講話時說,“海南島是我們偉大祖國的一個最可愛的寶島,它是保衛我們祖國安全的最重要的戰略基地之一……”
近六十年間,這個胡耀邦眼里的寶島,和新中國一樣歷經曲折多變的發展道路。
解放之初,“海南人民的一面旗幟”馮白駒曾提出瓊島建省的建議,但被當做搞“地方主義”而否定。
身處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特殊的政治軍事形勢,海南島在“加強國防,準備打仗”的思想指導下,國家在寶島經濟建設上,除對橡膠、鐵礦、制糖、鹽業等少數產業有限投資外,其它產業投入甚少。
一九八八年,一縷春風吹到瓊島,在全國亟待深化改革之際,海南島成為“突圍口”進入國家新一輪開放發展的戰略棋局。在鄧小平的力主下,海南建省辦全國最大經濟特區,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
對外開放,寶島從此走出深閨向世人嶄露頭角。
改革開放 海南是個“小中國”
中共海南省委黨校副校長廖遜至今清晰地記得費孝通對海南經濟特區“試驗田”的精辟定位:海南是個“小中國”。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這位“小政府、大社會”理論的首創者向費老匯報海南在全國改革開放大局中擁有獨特的試驗功能。廖遜認為,不同于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城市型經濟特區,海南具有廣大的農村,有較發達沿海地區也有貧困中西部地區,還是百萬少數民族,省情和國情相似,全國性的社會主要矛盾在海南都有體現。任何改革開放措施在海南行得通,對全國就具有指導性意義。
在二十一年的特區建設中,海南以體制改革先行,率先全國進行二十余項改革開放措施,推動了海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其間,海南亦經歷了諸多風雨:洋浦風波,房地產泡沫,金融風險……海南主導產業徘徊不定:農業論、旅游論、貿易論、工業論……
然而,如何在經濟發展中保護好良好的生態環境一直是寶島未變的主題。
國際旅游島 經濟發展生態文明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對外開放,海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受到青睞。國家看好并支持海南旅游資源開發。一九八三年初,中央即明確指出海南島有條件逐步建成國際避寒冬泳和旅游勝地。
隨著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危機悄然逼近一方凈土的海南。經濟轉型破解生態環境保護難題日益成為上下共識。
十年前,海南率先全國立法建設生態省。二00三年,原中共海南省委書記王岐山提出將瓊島建成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和全國人民的度假村,“生態保持好才對得起海南人民”。現任書記衛留成、省長羅保銘多次強調,新時期海南的“特”在生態環境,它是海南發展的命根子、最大的資本和最強的競爭力。
海南將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作為長遠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兩年,海南全力謀建國際旅游島,再次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欲將瓊島建成全國開放程度最大、世界一流的熱帶海島度假勝地。
中共海南省委黨校傅治平教授表示,建設國際旅游島是海南以最小的環境資源代價走一條生態優越、經濟發展的綠色文明道路。
“海南是理想的家園”,原聯合國副秘書長、現聯合國地球理事會主席莫瑞斯稱:海南有望成世界生態文化中心,展示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永久利益,成為人們喜愛的旅游目的地。(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