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二日電(記者 張希敏)“目前,中國城鄉低保制度已經覆蓋了七千余萬困難群眾”。中國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年國慶前夕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保障民生,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是民政部門最核心的工作,作為民政干部,就是要想辦法為老百姓尤其是困難群眾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當民政部長就是要當困難群眾的代言人。
身為民政部部長的李學舉主張少說多做,他要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他認為,城鄉低保制度在中國的實施,是解決中國困難群眾一個最基本的保障制度。中國現在保障困難群眾最低生活的兜底網已經基本編制成型;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十三億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他坦言,目前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補助的標準還不高,困難群眾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相信,通過國力的增強,低保標準還將不斷提高。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如何提高救災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李學舉說,目前中國災害的應急管理、災害救助方面已經形成了制度。一個是災前,能夠建立預防機制比如臺風的預報、預警;第二個是災中,進行緊急援助,如群眾轉移安置后的吃穿;三是災后的恢復重建。目前國家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減災救災工作機制,中央層面已經構建了災害應急響應機制、災害信息發布機制、救災應急物資儲備機制、災情預警會商,和信息共享機制、重大災害搶險救災聯動協調機制及災害應急社會動員機制,各級地方政府也建立相應的減災工作機制。
李學舉介紹,目前國家應對自然災害應急反應和救助效能顯著提升。救災工作從農村延伸到城市,由單純的災后救濟覆蓋到災前預防、災中應急響應和災后恢復重建的全過程,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現在做到了救災人員二十四小時內趕到災區,救災物資二十四小時內到達災區,中央應急資金七十二小時內下撥到災區。李學舉部長說,和過去相比,無論是災害來臨時的應急救助和災后的恢復重建,都更加程序化、規范化。
在談到社會福利制度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時,李學舉說,目前中國的社會福利制度開始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在切實保障“兩孤一殘”人員基本權益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享受到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福利服務。
此外,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福利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李學舉說,目前,已經有三十一個省份相繼出臺了老年人的優待政策劃,一千四百多個縣市實行了老年人生活補貼,北京、天津、遼寧、上海、云南、西藏、陜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已經全面建立和實施了高齡老人津貼制度,低收入高齡老人基本生活保障,由低標準、臨時性、不確定性走向規范長效的制度保障;面向全體老人的養老服務補貼制度,也在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湖南、廣東、重慶、甘肅等十多個省份實施。同時社區居家養老廣泛開展,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家政、日常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助、臨終關懷等多種服務。
針對孤殘兒童問題,李學舉表示,要讓孤殘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健康成長。他說,目前,對殘疾這些孤兒,中國在全國實施了一個“明天計劃”,“明天計劃”就是對集體機構里養育的孤兒,凡是適合做手術的都免費做手術,費用都是由福利彩票公益金來提供,已實施了五年,共有三萬多名孤殘兒童實施了手術,而且現在已經成為一種長效的機制(就是個孤兒院里有殘疾的孩子,能夠做手術的盡早做)。
李學舉表示,除此之外,中國還實施了一個“藍天計劃”,“藍天計劃”就是兒童福利院里所有的基礎設施都要進行改造,都要把它建設得好一點,這也從福利公益金里面拿出了一些錢,另外各級政府也比較重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