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由中國最高規格智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主辦的全球智庫峰會在北京舉行,而以往僅見于報章或僅為專業研究人士所熟知的各國智庫也迅速地被推到中國公眾面前。那么,國際公認的知名智庫有哪些特點?各國特別是中國的智庫處于何種發展階段?
獨立性為智庫之本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智庫又稱智囊團,是一個對政治、商業或軍事等政策進行調查、分析及研究的機構,通常獨立于政府或政黨之外,不少與軍事、實驗室、商業機構或大學等有聯系,部分以“研究所”作為名稱。
可是,如果各國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都有很強大的研究能力,為什么還需要這樣的智囊機構?智庫存在的價值又在哪里?近幾十年來,智庫在西方國家特別在美國的影響力尤為顯著,以致有關學者稱其為繼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后的“第四部門”。能夠比較超脫、客觀地進行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的思考,組織戰略性、綜合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課題研究,繼而引領社會的健康發展是全球智庫的發展趨勢,也是智庫獲得公信力和良好聲譽的根本保障。
布魯金斯學會理事會主席約翰·桑頓認為,質量、獨立性和影響力是智庫必須堅守的核心價值,也是判定能否成為高水平智庫的關鍵所在。桑頓認為,任何一個智庫的聲譽都與其獨立性密切相關,這包括研究機構本身的獨立性和學者的獨立性。同時,獨立性也意味著智庫的研究不受資助方影響,這也是智庫和企業研究團體或游說團體之間的區別。另外,智庫的長久影響力則是其和大學或其他學術研究機構的區別所在。智庫的影響力在于其研究成果所形成的品牌效應,沒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政策理論設計方面提出問題、思想和戰略的能力,就稱不上一流智庫,更不用說頂級智庫。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美國布魯金斯學會2008訪問研究員王莉麗認為,所謂智庫,必須要以政策研究為己任,以影響政府決策和輿論為目的。也就是說,智庫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能力和輿論影響力,而不是其規模和級別。
中國智庫:任重道遠
智庫是公共政策領域的決策咨詢機構,以公共政策咨詢為其核心工作內容,其工作影響目標主要是公共權力機構──立法、行政、司法及政黨、非政府組織。智庫的主要工作方式包括政策研究、政策游說與公共議題的社會動員,因此智庫往往在其工作的核心社會群體、公共權力圈、媒體保持較大影響力。
各國的智庫背景各有特色,美國的獨立智庫最為廣泛,不隸屬于任何政黨及政府部門;日本有影響力的智庫通常以金融機構和財團為背景;而中國臺灣地區的智庫則通常有很強的政黨背景;新加坡智庫則有明顯的政府背景。長期以來,中國智庫一直以政府主導的智庫為主流,CCIEE的政商學背景讓它對于官方決策的影響力絕對居于前列,而改革開放以來也陸續有了一些民間智庫。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則有專業調查研究、企業管理咨詢及公共決策咨詢三個板塊,屬于有特色的民間智庫。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智庫超過2000家,在數量上已超越美國。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公布的《2008全球智庫報告》稱,“中國內地僅有智庫74家”。為什么大多數中國智庫被忽略不計?盡管中國已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商品貿易創造了龐大的順差,但在思想的“貿易”上,我國還是個逆差大國。
美國是公認的智庫強國,被世界所知悉的智庫達1777家。布魯金斯學會、蘭德公司、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等諸多智庫不僅能影響白宮的決策和社會思潮,而且向世界大量輸出其思想,影響別國輿論,甚至是公共政策。相較之下,中國智庫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還微不足道,中國的智庫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零點調查集團總裁袁岳認為,中國智庫也許到了一個發展的新時機。目前,中國智庫仍處在相對個體化、純研究化、政府關聯化的階段,在理想的狀態下,未來逐漸發育的多元智庫可以從各自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出發,對各類公共政策論題提出可供選擇的政策提案,推動公共政策更為透明化、公共化與多元化,并最終為決策選擇的優化提供強有力的服務與幫助。 (記者 王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