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英大使傅瑩在6月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配文) 中新社發 李鵬 攝
中新社倫敦六月十五日電 題:中國駐英大使傅瑩:“西方是時候更多地了解中國了”
中新社記者 李鵬 魏群
從準備扎根邊疆的蒙古族大學生,到周游列國的共和國外交官,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親歷了國際形勢的變幻與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
回首自己三十年外交生涯,傅瑩的感受卻極為平實和簡單:“中國不是要稱霸世界,中國就是想過好日子!
傅瑩在倫敦接受本社記者專訪說:“從對外政策上講,中國無意與誰爭奪或分享霸權。中國外交的主要任務是營造和平合作的外部環境,以便聚精會神搞好國內建設。”
中國不爭霸,但世界關注中國的一舉一動。國際社會普遍認同,大的國際問題,沒有中國參與,解決是很難的。傅瑩表示:“當然,中國也認識到自身肩負的國際責任,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履行國際義務。”
在她看來,大國之中,中國的外交相對平和,比較積極友好,相當成功。傅瑩回憶說:“現在的中國外交,比我剛參加外交工作時活躍多了。”
至少在倫敦的外交圈,傅瑩是“活躍”的——她經常在報紙上撰文,接受媒體采訪,頻繁深入英國主流社會,發表演講,與各界人士溝通。今年四月,英國《外交官》雜志授予傅瑩“年度亞洲外交官獎”,稱贊她“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充分顯示了中國希望通過合作尋求和平發展,在應對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最終建立一個和諧世界的愿望!
不過,傅瑩將自己的受尊重歸因于外界對中國強國地位的認同。她表示,雖然中國民眾對中國是否成為強國有不同看法,但國際上對此并不懷疑,認為中國已經從國際舞臺的邊緣走到中心位置。她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說:“二〇〇八年奧運會燦爛的焰火,被視為是慶祝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禮花。”
中國這個強國要做什么?要用什么方式改變這個世界?這是傅瑩經常面對的問題。她表示,外界擔心,隨著中國的強大,中國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或干涉他國內政。
傅瑩說:“中國是個憂患意識比較強的國家,比較謙虛,我們從骨子里沒有霸權的文化,沒有這種興趣。小平同志多少年前就曾說過,中國不能稱霸。”中國在歷史上是受欺壓的,沒有擴張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外交上講究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在文化上,中國人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追求“和諧,和為貴”。
傅瑩認為,雖然經濟總量很大,但中國仍是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仍在進程中。五億人口的經合組織國家(OECD)現代化平均用了兩百年,十三億人口的中國要在更短、更濃縮的時間實現現代化,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她說:“中國國內的問題,因此是中國的重中之重,我們對外的戰略也都要為此服務!
在歐洲乃至西方的傳統國際關系理論中,大國崛起必然伴隨武力擴張和霸權爭奪。傅瑩對此并不認同。她認為,在工業化時代,一個國家要發展,就要占有更多的資源,擁有更大的市場,資源和市場都要通過武力手段去保障,西方國家掠奪殖民地背后的驅動力實際上是工業化。
傅瑩說:“中國是在全球化的現代背景下,實行工業化和現代化,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一百五十多個成員國的市場是相互開放的,中國有全球化市場的可能性和條件。”她表示,這意味著“中國用和平與合作的手段,去實現發展是可能的”。
不過,傅瑩表示,不去爭霸,不等于沒有國際地位;不欺負別人,不代表不發揮作用。她說,中國的目的是“有一個合作的和平環境”,但“目前的很大問題是外界對我們不了解”。
傅瑩說,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還是非常主動而廣泛的,而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了解仍比較有限。因此,一方面,中國要更主動地介紹自己,另一方面,她坦言:“西方是時候更多地了解中國了!
她認為,外交本身就是一個軟性的交往,就是通過人與人打交道,通過政策表述,來實現國際目的。傅瑩對記者說:“我們國家的外交還是要和平,要合作,這是我們外交的主軸!(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